正文 第12章(3 / 3)

匈奴、羯、氐、鮮卑、羌、漢等民族,建立了先後並存交錯的16個王朝。直到公元5世紀初,鮮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才大致上統一了北中國,形成了南北朝對峙的局麵。北方各民族將其本民族的樂舞帶到了中原,其統治者也樂意模仿漢、晉的禮樂製度,並不斷吸收其他民族的樂舞,於是大大地促進了各民族樂舞的交流。北方各少數民族的舞蹈,一直被稱為“胡舞”。魏晉南北朝時,胡舞成為南北各地人們普遍喜愛的藝術,而且登上了大雅之堂。《北齊書祖〔ǐng 挺〕傳》載, 北齊武成帝高湛“於後園使彈琵琶,和士開胡舞,各賞物百段。”《隋書章昭達傳》載,南朝陳朝的章昭達每逢宴會“必盛設女伎雜樂,備盡羌胡之聲。音律姿容並一時之妙,雖臨對寇敵,旗鼓相望,弗之廢也。”北齊後主高緯“唯賞胡戎樂,耽愛無已”(《隋書音樂誌》)。南朝梁元帝蕭繹也醉心“胡舞開春閣,鈴盤出步廊”的生活。“胡舞”以新鮮的異國情調,給中國的舞蹈文化帶來了異彩。在各民族樂舞文化的大交流中,誕生了一部令人們耳目一新的《西涼樂》。《西涼樂》主要是以古代西涼(今甘肅一帶)少數民族樂舞為基礎,又吸收了漢族和西域(主要是龜茲〔qiūcí 秋詞〕)的樂舞,而形成獨特的風格與氣派的舞蹈。《西涼樂》的規模相當大。據《唐六典》記載,有編鍾、編磬各一架,歌二人,彈箏、,6扌2芻箏、豎箜篌、琵琶、五弦、笙、笛、長笛、短笛、大篳篥、小篳篥、腰鼓、齊鼓、擔鼓各一,銅鈸二,貝一,白舞一,方舞四人。公元439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平定河西, 將西涼樂舞的樂器、 樂工舞伎以及西涼高僧曇曜〔ányào 談藥〕和數萬戶西涼人攜帶東歸, 《西涼樂》進入北魏宮廷。 北魏的都城由平城(今山西大同)遷往洛陽, 《西涼樂》又在洛陽與中原樂舞會合。北魏太武帝不僅帶回了《西涼樂》, 還從西域帶回了疏勒、安國的伎樂。北魏滅北燕時,又得到北燕所傳的《高麗樂》。後來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西魏與高昌通,《高昌樂》於是傳入西魏,並用於宮廷。北方各民族的樂舞藝術不僅在北朝的宮廷中得到充分的重視,而且也得到中原人民的廣泛喜愛,出現過“洛陽家家學胡樂”的熱鬧局麵。北方各朝各民族的音樂舞蹈,在兩個多世紀裏實現了廣泛的交流與融合,直接促成了隋唐時代開放性的樂舞大繁榮。

隋唐舞蹈

一、隋唐禮儀樂舞

隋朝的建立,結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麵,中國又走向統一。唐朝則把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推上了頂峰。隋唐時代有幾部禮儀樂舞代表著國家水準。隋朝的《七部樂》、《九部樂》,唐朝的《十部樂》,都是當時最高水準的樂舞。它們是境內外各民族樂舞彙合交流的成果。遠在漢朝初年,隨著“絲綢之路”的開辟,宮廷裏已經在演奏《於闐樂》。與此同時,漢族的樂舞也不斷地向邊遠地區傳播。三國時期,一些兄弟民族的樂舞已在漢族地區紮根,成為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從西漢末年起,印度的樂舞隨佛教一起進入中國。三國時,《天竺樂》已在中國流傳。南北朝前秦時,呂光通西域又帶進了《龜茲樂》。以《龜茲樂》為代表的西域樂舞, 那健朗明快的舞曲,輕盈的舞步,彈指擊節、移頸動頭的傳神動作,急轉如風的旋轉技巧,令人陶醉,所以很快就在民間流傳開來。《龜茲樂》的樂隊也很壯觀,有豎箜篌、琵琶、五弦、笙、笛、簫、篳篥〔ìlì 畢力〕,還有毛員鼓、都曇鼓、答臘鼓、腰鼓、羯鼓、雞婁鼓、銅鈸、貝等,對漢族人來說很有新鮮感。南北朝時期,《龜茲樂》大量湧入中原。隋文帝時,《龜茲樂》發展到全盛時期。那時,無論宮廷還是民間,跳舞時大多要用《龜茲樂》。《龜茲樂》與“中國舊樂”相結合,又產生了《西涼樂》。

東北地區的高句麗樂舞也傳進中國。中外各民族樂舞大交流的事實,引起了中國統治者的注意。隋文帝為了誇耀天下統一,炫耀國家的昌盛,把南北朝以來各地區、各民族的樂舞集中整理,而製定了《七部樂》,包括《國伎》、《清商伎》、《高麗伎》、《天竺伎》、《安國伎》、《龜茲伎》、《文康伎》。隋煬帝又增加《康國伎》、《疏勒伎》,把《國伎》改稱《西涼伎》,從而形成了《九部樂》。唐太宗為了顯示國家的強盛,平衡國際和民族關係,集魏晉南北朝樂舞之大成,創製了宮廷燕樂《十部樂》,包括《燕樂》、《清樂》、《西涼樂》、《天竺樂》、《高麗樂》、《龜茲樂》、《安國樂》、《疏勒樂》、《康國樂》、《高昌樂》。這些樂舞或用於外交,或用於慶典,或用於宴享,有鮮明的禮儀性。國家通過太常寺等樂舞管理機構,把各種樂製和舞製的名稱、化妝、曲名、樂器等,都作了整理和規範化。各部樂舞中都包含著製式化了的舞蹈節目。《燕樂》包括四部樂舞,有歌頌唐太宗武功文德的《破陣樂》、《慶善樂》;還有歌頌唐朝興盛的《景雲樂》、《承天樂》。《清樂》就是《清商樂》,是漢魏六朝時流傳下來的中原傳統樂舞。《清商樂》中的著名舞蹈節目如《白, )舞》、《前溪舞》、《64C〔ǐng 丙〕舞》、《拂舞》等,隋唐時代仍然走紅。但隋文帝硬是下令64C舞、鐸舞、巾舞、拂舞的舞蹈者,手中不準再拿64C、鐸、巾、拂等。《西涼樂》是西域樂舞和漢族樂舞交流的產物。西涼是東晉時北方十六國之一,位於現在甘肅西北部。西涼樂的特點是“中國舊樂而雜以羌胡之聲”。《西涼樂》的舞曲有《於闐佛曲》。唐僧玄奘西天取經時路過於闐,說那裏“國尚音樂,人好歌舞”,《西涼樂》吸收了那裏的歌舞。《西涼樂》裏還有《涼州舞》、《獅子舞》等。

《天竺樂》是古印度樂舞。我們在敦煌壁畫中看到的那些給佛菩薩看的優美的舞蹈,可能就屬於《天竺樂》了。《高麗樂》是鴨綠江邊的高句麗國的樂舞,南北朝時傳入中國。其特點是“雙雙並立而舞”,舞者穿著寬大袖子的衣服,腳穿白鞋子,很像現在朝鮮族的舞蹈。《康國樂》是古康國傳來的樂舞。康國在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一帶,其舞蹈“急轉如風”,俗稱“胡旋”。《龜茲樂》流傳最廣。古龜茲國在現在新疆庫車。唐僧玄奘說龜茲“管弦伎樂,特善諸國”,就是說龜茲樂舞的水平比別國都高。龜茲樂節奏歡快,又有豐富多彩的打擊樂伴奏。它除了在中原流行,還傳到南詔、吐蕃等地。古高昌國在現在新疆吐魯番一帶,是“絲綢之路”北道要衝,是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交會點之一。那裏的樂舞文化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吐魯番出土的十六國時期墓葬的宴飲樂舞壁畫,給我們透露了《高昌樂》舞蹈的一些信息。古安國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安國樂》是從那兒傳來的樂舞。

《文康伎》在隋朝叫《禮畢》,是《七部樂》、《九部樂》中最後的一部。初創於東晉。貴州庾亮死了,皇帝賜給他一個諡號叫“文康”。他家的歌舞藝人為了悼念他,創作了假麵舞《文康伎》。《七部樂》、《九部樂》、《十部樂》反映了隋唐時期各地區各民族樂舞聚集中原的曆史事實。其中的歌舞節目大都來自民間,進入宮廷後則被定為“正聲”。隋唐皇帝很重視樂舞。隋朝設立了統管祭祀和宴享的太常寺。唐朝沿襲隋朝舊製,另外又在宮內設置了內教坊,在京城設立了左右教坊,負責樂舞的訓練與演出。唐玄宗還專門為自己設立了“梨園”,教習和演出“法曲”。梨園樂工都是第一流高手。唐朝宮廷樂舞演出分為兩類。一類是“坐部伎”,一類是“立部伎”。“坐部伎”是在堂上坐奏,在室內廳堂裏演出的。規模較小,表演人數少,其中舞蹈演員由三人到12人不等。“立部伎”在堂下立奏,在室外廣場庭院中演出。規模大,表演人數多,舞蹈者有時多達180人,最少也有64人。“坐部伎”和“立部伎”的節目,本身都有一定的政治意義,大都是歌頌皇帝的文治和武功。不過由於吸收了許多民族民間的傳統形式,表現手法比較豐富。“立部伎”的舞蹈節目有:《安樂》,本來是北周時為歌頌周武帝滅北齊而創作的。隋朝時已成為宮廷樂舞,唐朝照樣在宮廷中演出。《安樂》中的舞蹈是演員頭戴獸形假麵具,隊形行列方正,像城廓似的,所以也叫“城舞”。《破陣樂》又稱《七德舞》。是歌頌李世民統一國家的武功。先是以《秦王破陣樂》的樂曲在軍中流傳。李世民當皇帝後,親自繪製了《破陣樂圖》,由宮廷樂官呂才照圖編舞,排練成盛大的舞蹈節目。舞者披甲執戟,隊形左圓右方,有種種變化。舞分三段,每段要變四個陣勢。有強烈的戰鬥氣息和粗獷的陽剛之美。伴奏用《龜茲樂》,擂大鼓,“聲振百裏,動蕩山穀”。演出時還有樂曲伴唱,據說要唱52遍。《破陣樂》本來是120人的男子舞,後來唐玄宗把它改成幾百人的女子舞,又把它改成十幾人或四人表演的小型舞蹈,就成了《小破陣樂》。本來的那種“發揚蹈厲,聲韻慷慨”的樂舞,變成了表演性娛樂性的舞蹈。到了晚唐,幽州雜技女藝人石火胡把《破陣樂曲》改編成雜技節目,在百尺竿頭表演。《破陣樂》以各種形式流傳了300多年,又傳到吐蕃,傳到印度,傳到日本。《慶善樂》是歌頌唐太宗文德的舞蹈。情調安徐嫻雅,有《西涼樂》風格。用64名兒童表演。樂曲有九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