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1 / 3)

“坐部伎”和“立部伎”都有《慶善樂》,隻是“坐部伎”用四人舞蹈,樂曲也減為一遍,成了一個小節目。《上元樂》是公元674年唐高宗改年號為“上元”時所作,由180人表演。舞蹈者穿著水紋五彩衣,樂曲有29遍。以上三種樂舞,被稱為唐朝三大舞。《大定樂》是模仿《破陣樂》而編排的舞蹈,歌頌唐太宗和唐高宗征遼的戰功。《聖壽樂》是唐高宗和武則天時編排的,由140人的舞隊,載歌載舞,以巧妙的隊形變化而擺出16個字:“聖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萬歲,寶祚彌昌。”唐玄宗時,又加上衣服色彩的變化。舞完一段,舞蹈者很快地脫掉純色的罩衫,露出五彩繡花衣服。舞蹈者都是如花似玉的女子。《光聖樂》是唐玄宗時編製的,歌頌玄宗光複李唐王朝的功業。是用《上元樂》的舞蹈動作,模仿《聖壽樂》來擺字。《太平樂》也叫《五方獅子舞》。獅子在中國民間被視為威武祥瑞的動物。魏晉南北朝時中國已有獅舞。唐代宮廷裏的獅舞規模盛大。人們披著綴毛的假獅皮,扮成五個不同顏色的獅子,代表五方之色。另有兩人扮成“昆侖”,也就是黑人,拿著拂子逗弄獅子。旁邊是140人的伴唱隊,高唱《太平樂》。表演者要作出獅子的種種情態。白居易《西涼伎》詩描寫獅子舞:“假麵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情形和現代民間獅舞的表演已差不多了。“坐部伎”的《燕樂》也有四個舞蹈節目:《長壽樂》是因為武則天老年時又長出兩顆牙齒而編排的,歌頌她的長壽。《天授樂》歌頌武則天稱帝。舞蹈者都穿畫衣,戴五彩鳳冠。《鳥歌萬歲樂》是因為武則天宮中的鳥能學說人話喊“萬歲”而編的樂舞。舞蹈者穿著鳥紋衣,頭戴鳥形冠,大概還要模仿鳥的動作。《龍池樂》是唐玄宗時編的。舞蹈者頭戴蓮花冠,舞步輕巧移動,像蓮花漂浮在龍池上。樂隊也去掉了鍾磬,專用管弦。隋唐時代的宮廷樂舞中,還有作為外交贈品,由外國進獻的樂舞。比較有影響的有唐朝貞元年間(公元785—805年)的《南詔奉聖樂》和《驃國樂》等。南詔國在今雲南大理一帶。唐朝初年南詔和唐王朝關係密切,經常互派使節。唐玄宗時,兩國關係緊張,發生過戰爭。唐德宗貞元九年(公元793年),兩國關係又正常化。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在劍南節度使韋皋主持下,吸收了南詔和其他兄弟民族的樂舞,編排了大型多段的歌舞《南詔奉聖樂》,到長安獻演。唐德宗親自觀看了演出,後來成了宮廷裏的保留節目。這個樂舞以民族友好為主題,藝術形式也很豐富,有男子群舞、女子群舞、男子獨舞、女子獨舞等。這次大規模樂舞獻演在國際上產生了重大影響。唐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驃國(現在的緬甸)也到唐朝獻樂。驃國是佛教國,音樂舞蹈都受印度影響。白居易《驃國樂》詩說:“玉螺一吹椎髻聳,銅鼓一擊文身踴。珠纓炫轉星宿搖,花064〔mán 蠻〕鬥藪龍蛇動。”表演者臉上、身上刺有花紋,頭上梳椎髻,佩帶珠纓和花環,敲銅鼓,吹玉螺,舞起來跳躍旋轉,像龍蛇飛動。至今在緬甸民間舞蹈中還能看到這些特點。隋唐時代輝煌壯麗的禮儀舞蹈,是繼承傳統和廣泛吸收與借鑒國內外各民族樂舞而產生的新成果。

二、健舞與軟舞

《九部樂》和《十部樂》中的那些禮儀性和製式化的舞蹈,從政治和樂舞的關係來看,確實代表了隋唐王朝的國家水準。但是,就藝術的欣賞價值來考慮,那些禮儀樂舞總是帶有某種僵化的味道。無論在宮廷,還是在民間,真正動人的是一批表演性的舞蹈。它們有更高的技術要求,有更強的藝術感染力。唐朝人把流傳在宮廷、豪門和民間的表演性舞蹈,按其風格特色分為“健舞”和“軟舞”兩大類。一般說來,健舞動作矯健,節奏明快;軟舞優美婉柔,節奏舒緩。唐代的健舞與軟舞,多半是獨舞或雙人舞。唐代的健舞中,最著名的是從西域傳來的《胡旋》、《胡騰》、《柘枝》等。這些舞蹈矯捷、明快、活潑、俏麗,展現了西域民族豪放、開朗的民族性格,和唐帝國開放向上的時代風貌相吻合,很符合當時人們的欣賞趣味,所以能在宮廷與民間盛行。《胡旋舞》在南北朝時從中亞康國傳入中原,到唐代成為風靡全國的舞種。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有《胡旋女》詩: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靗轉蓬舞。\;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人間物類無可比,奔車輪緩旋風遲……白居易的朋友元稹等也有描寫《胡旋舞》的詩篇。從他們的描寫中,我們知道胡旋女一般都是在小圓地毯上表演。她們穿著又薄又軟的貼身舞衣,身上披著輕飄飄的紗巾,戴著閃閃發光的飾物。在彈撥樂器和鼓笛聲中,胡旋女起舞。雙袖舉起,隨著動作的變換,像飛雪飄飄,像蓬草飛轉。她們左旋右轉,似乎永遠不知疲倦。轉得比奔跑的車輪還快,比旋風還急,以至觀眾分不清她的背和臉。這種動人的舞蹈,使唐朝的天子入迷,搞得“臣妾人人學圓轉”,嬪妃宮女以及文臣武將都得學著轉圈圈兒。唐玄宗寵愛的貴妃楊玉環和發動了“安史之亂”的安祿山,都是舞胡旋的高手。

我們從敦煌莫高窟220窟壁畫中,可以約略地看到胡旋的舞姿。《胡騰舞》是從石國(今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幹一帶)傳來的民間舞。唐朝詩人李端有《胡騰兒》描寫胡騰舞的情景:胡騰身是涼州兒,肌膚如玉鼻如錐。桐布輕衫前後卷,葡萄長帶一邊垂。帳前跪作本音語,拾襟攪袖為君舞。揚眉動目踏花氈,紅汗交流珠帽偏。醉卻東傾又西倒,雙靴柔弱滿燈前。環行急蹴皆應節,反手叉腰如卻月。絲桐忽奏一曲終,如嗚畫角城頭發。另一位詩人劉言史有《王中丞宅夜觀舞胡騰》詩:石國胡兒人見少,蹲舞尊前急如鳥。(織成蕃帽虛頂尖,細,7366,7”毛〔dié 迭〕胡衫雙袖小。)手中拋下葡萄盞,西顧忽思鄉路遠。(跳身轉轂〔gū 估〕寶帶鳴,弄騰繽紛錦靴軟。)四座無言皆瞠目,橫笛琵琶偏頻促。亂騰新毯雪朱毛,仿佛輕花下紅燭。由此我們知道唐代《胡騰舞》的表演者,大都是西部民族的男子。他們頭上戴著尖頂繡花珠帽,身上穿著毛織的或桐布的輕衫。衣襟前後卷起來,腰裏係著葡萄花紋的長帶子。腳下穿著柔軟的錦靴。《胡騰舞》也是在花氈上表演。伴奏的樂器有橫笛和琵琶。胡騰的步法以跳躍和急促的蹲舞踢踏為主。激烈的動作常常使舞者“紅汗交流”。有時急蹴環行像小鳥在飛翔,有時跳起來空中動作像車輪旋轉。舞者有時還手持酒杯,邊喝邊舞。有時醉得東倒西歪,高興時把酒杯一扔。有時反手叉腰,身子後仰, 好像一鉤彎月。西安東郊唐蘇思勖墓壁畫中有一幅樂舞圖,畫的好像是胡騰舞。《柘枝舞》也是中亞一帶的民間舞,在唐朝盛極一時。唐朝許多詩人如劉禹錫、杜牧、張祜、許渾等都有描寫《柘枝舞》的詩。從他們的描寫中,我們知道唐朝舞柘枝的女子,纖細的身材穿著薄軟的繡花羅衫。羅衫緊緊地貼在身上,袖子窄而長。頭上戴著綴珠的花帽兒,有的還綴著小鈴鐺。有的頭上梳著鸞鳳發髻,腳下是紅色錦製軟靴。伴奏以手鼓為主,並間有歌唱。鼓點變化很多。唐朝的詩人們說:“連擊三聲畫鼓催”(白居易《柘枝妓》),“柘枝初擊鼓聲招”(章孝標《柘枝》),“大鼓當風舞柘枝”(楊巨源《寄申州盧拱使君》),“柘枝蠻鼓殷晴雷”(杜牧《懷鍾陵舊遊四首》)……說明柘枝舞是在鼓聲中出場,整套舞蹈動作也全靠鼓聲來節製和配合。柘枝舞袖子功夫很多。

時而袖子翹起,“翹袖中繁鼓”;時而袖子拂地,“長袖入華CC60〔yīn 因〕”。腳下功夫也不簡單,除了一般的踏節,還有涮胯、跪蹲動作,所謂“紫羅衫宛蹲身處,紅錦靴柔踏節時”(張祜《觀楊瑗柘枝》),“紅罨〔yǎn 眼〕畫衫纏腕出,碧桃方胯背腰來”(張祜《觀杭州柘枝》)。舞蹈將完,鼓聲緊催,高潮到來,“急破催搖曳,羅衫半脫肩”(薛能《柘枝詞三首》)。這時,舞蹈者體力的付出也達到高潮,“鼓催殘拍腰身軟,汗透羅衣雨花點”(劉禹錫《和樂天柘枝》)。曲終舞畢,還要向觀眾流波送盼,留下嫵媚的一瞥,“曲盡回身處,曾波猶注人”。退場時,又少不得還要“斜,7僉欠輕身”向觀眾一拜。《柘枝舞》也有雙人對舞的,叫做《雙柘枝》。還有一種《屈柘枝》,是由兩個女童表演。她們先藏在“蓮花”裏,當花瓣慢慢張開時,女童從蓮花中鑽出來,相對舞蹈,風格“雅妙”。《屈柘枝》不屬於健舞,而屬於軟舞。五代後唐詩人和凝《解紅歌》說“兩個瑤池小仙子,此時奪卻柘枝名”,說的就是《屈柘枝》的表演。《柘枝舞》在唐朝風行全國,直到宋朝仍然是受歡迎的舞蹈。北宋名臣寇準每次宴會都要安排一個柘枝舞的節目,因此得了個“柘枝顛”的外號。唐朝的健舞中,《劍器舞》也很著名。它是由古代擊劍的各種姿勢發展而成。公孫大娘曾經是唐朝《劍器舞》的最佳表演者。唐代大詩人杜甫幼年時在河南看過公孫大娘舞劍器。大曆二年(公元767年),杜甫在四川夔〔kuí 魁〕州又看到了公孫大娘弟子李十二娘的劍器表演,於是寫下了一首《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詩中說公孫大娘的劍器舞名震四方,每次表演,觀者如山。她作舞時,劍光四射,好像神話中的後羿射落了九個太陽。隨著她矯捷的步法,劍繞身轉,寒光閃閃,好像一群仙人乘龍飛翔。

鼓聲隆隆,像雷霆震怒,常常使觀眾為之色變,有時使人覺得天空都低昂不定。舞罷收劍,又像江海收波,凝聚了清光。據說,唐代以草書而著名的書法家張旭看過公孫大娘舞劍器之後,受到啟發,草書大有長進。公孫大娘是唐玄宗時梨園、教坊中的舞蹈家。她的劍器舞技當時無人能企及,所以杜甫說:“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孫劍器初第一。”公孫大娘當年穿的是美化過的軍裝,所以“玉貌錦衣”的軍人裝束,一時成了天下女子所喜愛的時裝。唐代詩人司空圖有《劍器》詩說:“樓下公孫昔擅場,空教女子愛軍裝。”《劍器舞》是女子獨舞。至於“劍器”是什麼舞具,人們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綢子,有人說是徒手而舞,有人說是“流星”,但我們寧願相信唐朝詩人所說的是劍。《劍器舞》後來被改編成男子群舞, 舞蹈者持火炬、旗幟等, 作列陣戰鬥的表演。 唐代詩人姚合有《劍器詞》三首, 可以展示這部舞蹈的主題內容、道具、裝束, 以及威武雄壯的氣氛。(一)(聖朝能用兵,破敵速如神。插劍龍纏臂,旗開火滿身。積屍川沒岸,流血野無塵。今日當場舞,須知是戰人。)(二)(夜渡黃河水,將軍險用師。雪光偏著甲,風力不禁旗。陣變龍蛇活,軍雄鼓角知。今朝重起舞,記得戰酣時。)(三)(破虜行千裏,三軍意氣粗。展旗遮日黑,驅馬飲河枯。鄰境求兵略,皇恩索陣圖。元和太平舞,自古恐應無。)唐朝的健舞中,《黃獐》、《達摩支》、《大渭州》、《阿遼》、《楊柳枝》等,也比較著名。屬於軟舞的舞蹈,以《綠腰》、《春鶯囀》影響最大。《綠腰》又寫作《六幺》、《錄要》。唐德宗貞元年間,樂工給皇帝獻了一支曲子,皇帝聽得很滿意,教人將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摘錄下來,於是這個樂段就叫“錄要”。這個“錄要”曾被編為琵琶曲,成為當時的流行樂曲,有“六幺水調家家唱”的說法。軟舞的《綠腰》就是根據這個曲子編成的。唐朝詩人李群玉有《長沙九日登東樓觀舞》詩:(南國有佳人,輕盈舞綠腰。華筵九秋暮,飛袂拂雲雨。翩若蘭苕翡,婉若遊龍舉。越豔罷前溪,吳姬停白, )。慢態不能窮,繁姿曲向終。低回蓮破浪,淩亂雪縈風。墜珥〔ěr 耳〕時流盼,修裙欲溯空。唯愁捉不住,飛去逐驚鴻。)從詩中可以知道《綠腰》是女子獨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