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2 / 3)

舞蹈者穿的是可以“飛袂”的長袖舞衣,長長的裙裾。舞姿輕盈,疾徐變化。有時像翡翠在蘭苕中戲耍,有時像遊龍在舞動。舞袖低回時,像蓮花出浪,節奏加快,舞袖飛舉,像風攪雪花,舞者似乎要淩空飛去追逐驚鴻。《綠腰》的表演,使《前溪舞》、《白 ,5”)舞》都顯得遜色。五代時畫家顧閎中畫了一幅《韓熙載夜宴圖》,圖中有王屋山舞《綠腰》的場麵。《春鶯囀》是一種載歌載舞的軟舞。表演者是女子。唐高宗李治有一天早晨聽到園中鶯叫,教宮廷音樂家龜茲人白明達寫了一首曲子《春鶯囀》。舞蹈《春鶯囀》就是根據這首曲子創作的。在宮中演出時,有女聲伴唱。\=\ \ 張祜《春鶯囀》詩說:“內人已唱春鶯囀,花下〔suō 縮〕C767軟舞來。”這種舞蹈傳到了朝鮮,也傳到了日本。唐代的表演性舞蹈,還有一些著名的舞蹈,如《淩波曲》、《菩薩蠻》、《何滿子》、《火鳳》等。唐代的表演性舞蹈多數是情緒舞蹈,但是,也有些表現一定的故事情節,表現人物的歌舞,實際上是歌舞小戲。《缽頭》、《代麵》、《踏搖娘》就是著名的唐代歌舞戲。《缽頭》也寫作《撥頭》、《拔頭》,是從西域傳來的麵具舞。表演的是一個胡人被老虎吃掉,他的兒子到山上去尋找他的屍體,捕殺了老虎。那座山有八折,曲子也有八段。表演者穿著素色衣服,戴著麵具,披頭散發,臉上帶著哭相。顯然是從人物身份和情景出發的一種化妝。這個節目傳到日本,日本《古樂麵》一書中,有《拔頭》麵具的摹繪圖。那個麵具是紅臉、披發、豎眉、大鼻子,可知是胡人。6著大嘴,好像在哭,也符合題材規定的情景。日本《舞樂圖》中還畫了一個《拔頭》舞姿圖,注明它是天竺樂舞。由一個人表演。穿紅袍,戴著披發6嘴的假麵,手裏還拎著一根棍子。\=\ \ 《代麵》又寫作《大麵》,原名《蘭陵王入陣曲》,簡稱《蘭陵王》。\;據說,南北朝時北齊蘭陵王長恭勇猛善戰,但是臉蛋兒太俊秀,像女子一樣。他嫌自己的長相不能威懾敵人,於是用木頭刻了一個假麵具,臨陣時戴上。在金墉城下和北周作戰時,用了這個化妝出陣,果然大奏奇功。武士們為此歌唱歡呼,就成了《蘭陵王入陣曲》。

由這個歌曲發展而成為假麵舞。表演者穿紫色衣服,腰係金帶,手裏拿著鞭。主要動作是“指揮擊刺”。蘭陵王是受人民愛戴、受部屬擁護的大將,但結局很慘,是被齊後主高緯毒死的。也許正是由於人民對他的同情,這個舞蹈節目才流傳於後世。唐朝開元年間,這個本來是風格雄健的舞蹈節目被改得軟綿綿的,所以,《教坊記》把它劃到“軟舞”類去了。這個舞蹈也傳入日本。日本《舞樂圖》裏有《蘭陵王》舞姿圖,注明是獨舞。舞者穿戰袍,戴著樣子猙獰的麵具,手裏拿著棍子樣的東西。日本至今仍有《蘭陵王》的表演。《踏搖娘》也寫作《談容娘》。是根據真人真事編成的歌舞。一說起於北齊,一說起於隋末。相傳有個姓蘇的男人,長著個酒糟鼻子,相貌醜陋,又愛喝酒,喝醉了就打老婆。他的妻子長得很漂亮,又會唱歌。她挨了打,受了委屈,就向鄰居哭訴。人們模仿她的哭調和挨打受屈的樣子,編成了一出歌舞小戲。表演時,由一個男人扮成女子,邊唱邊走,扭擺著腰肢,頓腳訴苦。她唱完一段,旁邊的人就齊聲幫腔:“踏搖娘和來!踏搖娘苦和來!”接著,她的丈夫蘇某入場,表演酒醉打妻子的動作。這是個帶有滑稽意味的歌舞節目,唐朝以來不斷地改變著演出形式。後來,蘇妻改由女子扮演,除了醉鬼蘇某以外,又加上了一個專作調笑表演的“典庫”。唐朝人常非月有《詠談容娘》詩說:“馬圍行處匝,人壓看場圓。”可見這個節目也常常在廣場上表演。這些歌舞小戲,實際上已具備了中國戲曲藝術合說、唱、舞蹈等表演藝術為一體的特征。所以,人們在研究中國戲曲的起源時,也極為注意這些歌舞節目。唐代的表演性舞蹈,無論是健舞,還是軟舞,或是其他名目的舞蹈,都是唐代舞蹈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們以豐富多彩的風格與體裁,贏得了當時各階層人民的喜愛。它們凝聚了各民族人民的藝術創造精神,並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這些舞蹈流傳久遠,至今在我國的民族民間舞蹈中,還能見到它們的遺蹤。

三、唐代大曲

唐代宮廷樂舞有一種流行的樣式,叫做“大曲”。它是音樂、舞蹈、詩歌結合的大型樂舞套曲。“大曲”由三部分組成。開始部分叫“散序”,節奏自由,由器樂演奏;接下來是節奏舒緩的曲調,叫“中序”,以歌唱為主,有器樂伴奏,有時有舞蹈表演;第三部分叫作“破”或“舞遍”,以舞蹈為主,節奏變換,由散板而漸快,到極快,全曲推向高潮。又漸漸地慢下來,最後煞住。無論“散序”、“中序”、“破”,所演奏和演唱的曲調都有許多“遍”,每遍一個曲調。所以,它的規模體製是很大的。唐代大曲內容豐富,《教坊記》開列名目的有46種。可以分為用於郊廟祭祀和重大典禮的“雅樂大曲”,用於宴享的“燕樂大曲”和源於宗教的“道調法曲”三大類。燕樂大曲和法曲的藝術水平最高,結構也較龐大複雜。唐代法曲中有一個極為輝煌的節目,叫做《霓裳羽衣》。白居易讚歎:“千歌萬舞不可數,就中最愛霓裳舞。”《霓裳羽衣》曲的創作權屬於唐明皇。唐明皇是唐朝的風流天子,是音樂舞蹈的行家。傳說,唐明皇遊月宮,看到幾個仙女,都穿著“素練霓衣”在大庭中舞蹈。唐明皇問是什麼曲子,回答說是《霓裳羽衣》。唐明皇通曉音律,就默默地記下曲子的音調。回來以後,卻隻能記得曲子的一半了。此時剛好西涼節度使楊敬述進獻印度《婆羅門曲》,聲調和《霓裳羽衣》相符。唐明皇就以月宮中所聽到的曲子作“散序”,再吸收楊敬述所獻的曲子,完成後半截。還有一個說法是唐明皇登三鄉驛,望女兒山,悠然神往,相入非非。歸來後把幻想譜成了樂曲。《霓裳羽衣》的內容和月宮仙子有關,充滿了道教情調,人們因此才敷衍出唐明皇月宮聽曲的故事來。《霓裳羽衣》舞則是根據樂曲的意境編排出來的。唐朝詩人白居易元和年間曾在宮中看過《霓裳羽衣》的演出。

他非常喜愛並且學習過這部樂舞。他在杭州和蘇州做官時,還親自教導和訓練當地的藝妓演奏過這個舞曲。白居易的《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詩,是研究這部樂舞的最可靠的文獻。白居易詩說:“案前舞者顏如玉,不著人家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累累佩珊珊。娉婷似不任羅綺,顧聽樂懸行複止。”舞蹈者上身穿著雲霞般的帔肩,下身穿著虹霓般的裙裾。頭上戴的是“步搖冠”,上邊插著一串串的珠玉隨步搖曳。脖子上掛著鑲金邊的項鏈,渾身上下佩帶著珠翠。那婷婷嫋嫋的苗條身姿,似乎承擔不起身上那薄薄的羅衣的分量。這絕對不是俗家裝束,簡直像是天上的仙女。舞蹈者也還有另外的化妝法。開元、天寶年間,宮妓表演時梳九騎仙髻,穿孔雀翠衣,佩七寶瓔珞〔yīngluò 英洛〕。下身穿的是月白色的裙子。白居易詩說:“磬簫箏笛遞相攙,擊壓彈吹聲邐5C6。散序六奏 未動衣,陽台宿雲庸不飛。”意思是《霓裳羽衣》開頭為“散序”六奏。曲子是散板,不唱也不舞,隻是器樂演奏。所用樂器則有磬、簫、箏、笛等,各種樂器次第起奏。“散序”之後,進入慢拍子的“中序”,引出翩翩舞人。白居易詩雲:“飄然轉旋回雪輕,嫣然縱送遊龍驚。小垂手後柳無力,斜曳裾時雲欲生\.”“煙蛾斂略不勝態,風袖低昂如有情。”舞者飄然旋轉,好像飛雪回旋。動作靈活流暢,好像遊龍宛轉。一段優美的“小垂手”舞罷,體態像弱柳般嬌柔無力。曳裙急行,又好像白雲要升起。此時,舞者雙眉微微斂起,脈脈含情。舞袖低垂,飄飄欲仙。“中序”共18遍。“中序”之後,進入“曲破”。白居易詩雲:“繁音急節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鏗錚。”是說樂曲共12遍,大體上都是快板。急管繁弦,催拍很緊。舞者如跳珠撼玉,舞蹈達到高潮。此時,樂曲節拍漸漸慢了下來,舞蹈者也像飛翔的鸞鳥收起了翅膀,用鶴唳般一聲長音結束了全舞。即如白居易所說的“翔鸞舞了卻收翅,唳鶴曲終長引聲”。《霓裳羽衣》舞采用了傳統的“小垂手”的優美舞法,又融會了西域舞蹈中精彩的旋轉技巧。和美妙的音樂相配合,表現了縹緲的仙境,塑造了仙女的美麗綽約的形象。它由唐明皇作曲,由梨園子弟演奏,並且由傑出的舞蹈家楊貴妃來表演, 所以《霓裳羽衣》舞成為中國舞蹈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楊貴妃是善於軟舞的。《霓裳羽衣》舞作為表演性的舞蹈,當然也該歸入“軟舞”一類。《霓裳羽衣》舞的演出方式不太固定。有時是女子獨舞,楊貴妃在木蘭殿裏表演的《霓裳羽衣》舞就是獨舞。有時是雙人舞,白居易詩說:“上元點鬟招萼綠,王母揮袂別飛瓊。”似乎是寫兩個女子。有時則是群舞,人數不少。天寶年間,唐玄宗生日時宮女們以群舞表演,舞者頭梳九騎仙髻,穿孔雀翠衣,佩七寶瓔珞。到唐文宗開成元年(公元836年)七月,教坊挑選了300個15歲以下的少年舞者表演《霓裳羽衣》舞。唐人闕名《霓裳羽衣曲賦》描寫少年群舞的場麵:“被羽衣,披霓裳。始逶5C6而並進,終宛轉以成行。”“退若遊龍之乍蜿,進如驚鴻之欲翔。趨合規矩,步中圓方。”唐宣宗時,幾百個宮女舞《霓裳》,手執幡節,飾珠翠,飄然起舞,如群鶴飛翔。《霓裳羽衣》舞不斷地變換著表演的方式,從樂曲到舞蹈也發生著變化。到晚唐五代時,《霓裳羽衣曲》隻有殘譜流傳了。南唐後主昭惠後周氏曾整理此譜。晚唐五代時,花蕊夫人《宮詞》說:“年初十五最風流,新賜雲鬢便上頭。按罷《霓裳》舊院裏,畫樓雲閣總重修。”當時這部樂舞還有演出。到了宋代,《霓裳》譜已漸漸地無人識得了。宋人沈括在其《夢溪筆談》中說:“蒲中逍遙樓上有唐人橫書,類梵字,相傳是《霓裳譜》,字訓不通,莫知是非。”宋代宮廷隊舞“女弟子隊”表演的節目中,也有一部《拂霓裳隊》,恐怕已不是唐代初創時的原貌了。南宋末人周密的《齊東野語》中,有關於宋代宮廷《霓裳》樂舞的記述:“《霓裳》一曲,共三十六段。嚐聞紫霞翁雲:幼日隨祖郡王,曲宴禁中,太後令內人歌之。凡用三十人,每番十人,奏音極高妙……真有駐雲落木之意,要非人間曲也。”宋以後,這部輝煌的宮廷樂舞就逐漸失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