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絛脫帽穿碧落,以掌擊摑東西傾。離披交旋百尋袞,蒼鷹助擊隨勢遠。初如風輪舞長杆,末若銀球下平板。詩人寫的是舞者的情態和舞蹈的意境。《白翎雀》舞表演時,人們把手中擎的海東青鳥撒向天空。鳥兒飛得極高,一下子就進入了雲層。舞者解絛脫帽仰望高空,拍打著手掌,身體作左右搖擺。旋轉跳躍,跳得很高很高,那姿勢就像蒼鷹搏擊長空。開始時轉得像長杆上舞動的風輪,結束時像轉動的銀球落到了平板上。詩人著力描繪的是舞者旋轉的功夫。從這些描寫中, 可以感到《白翎雀》舞充分表現了蒙古民族的精神風貌。元代宮廷裏也有隊舞。元旦用《樂音王隊》,皇帝生日用《壽星隊》,朝會用《禮樂隊》。還有一種《說法隊》,表演者有的扮成僧人,有的扮成道士,有的扮成八大金剛和佛菩薩。元代的隊舞也都有著濃厚的宗教色彩。元帝國在政治上實行高壓政策和民族歧視,在藝術上也表現為極端的專橫。朝廷法律中曾明文規定,除了宮廷宴樂,“今後不揀什麼人,《十六天魔》休唱者,雜劇裏休做者,休吹彈者。如有違反要罪過者”。朝廷甚至禁止民間的社火,法律規定:“聚眾裝扮,鳴鑼擊鼓,迎神賽社,為首的笞 (用板子打屁股)五十七,為從者減一等。”因此,元代的舞蹈成了宮廷的專門享受,民間舞蹈不僅得不到政府的鼓勵和資助,反而遭受禁錮和打擊。但是,元朝政府頒布的這些不近情理的禁令,實際並未產生多大的效果。從現存的元代文物、文獻資料中反映的元代歌舞、戲曲藝術現象看,元代民間的社火並未被禁絕。元代豐富多彩的民間舞蹈仍能借助於宗教活動和無法禁止的民俗,承接唐宋傳統而流傳後世。元朝的宮廷樂舞卻隨著元帝國的崩潰而逐漸湮滅,隻能引起後人“氈車盡載天魔去,惟有鶯銜禦苑花”(〔明〕宋訥《西隱文稿》)的感歎了。
明清時代舞蹈
明清時代漢族地區普遍有燈節或迎神賽會的歌舞活動。這種活動直承宋代以 來“社火”的傳統。但是表演的技藝不斷精進,表演的項目也不斷有創新。明清時代民間社火的節目很多。清代有一種《北京走會圖》,提供了18幅社火表演的形象資料。圖中所畫的節目有中幡、天平、旱船、扛子、花磚、開路、花壇、雙石、小車、扛箱、地秧歌、少林、花鈸、獅子、高蹺、胯鼓、石鎖、五虎棍。其中有些節目屬於雜技,而天平、旱船、小車、地秧歌、花鈸、獅子、高蹺、胯鼓等,都是流傳至今的民間舞蹈。清代還有許多文人,用比較通俗的文筆作了一些記事抒情的小詩,叫《竹枝詞》。如孔尚任在康熙年間寫的《平陽竹枝詞》60首,描寫了他在山西臨汾觀看迎春和元宵節社火的情景。乾隆年間,北京的李聲振作過《百戲竹枝詞》,描寫北京“走會”的各種表演。我們可以把明清以來南北各地流行的漢族民間舞蹈,分成幾個類別。
一、秧歌
“秧歌”是漢族地區流傳最廣的民間舞。它本來是起源於農業勞動。有些地方插秧時,有人擂大鼓,大家一齊唱歌。薅田時,許多人手拉著手,用腳趾代替鋤頭,一邊前進,一邊拔草。田埂上有人擊鼓為節奏,人們跟著鼓點前進。據說,秧歌就是這樣產生的。清代的秧歌和宋代舞隊《村田樂》一脈相承。不僅流行於農村,而且流行於城市,甚至清代宮廷裏也請了“秧歌教習”。秧歌因流傳地區不同,有陝北秧歌、河北秧歌、東北秧歌、山東膠州秧歌、大鼓子秧歌等。各地秧歌風格與形式不同。陝北秧歌豪邁雄健,山東秧歌韌中帶勁,東北秧歌歡快紅火,河北秧歌健朗風流……\.清代的秧歌隊伍中,一般都有人扮成漁、樵、耕、讀等人物,手裏拿著扇子和手帕等道具。領頭的人有的手裏打著傘,有的手裏敲著擀麵杖。據說,拿扇子是求“風調”,打傘是求“雨順”。表演者身體的顫、搖、轉、擰、俯、仰、屈、伸都有規矩。頭、頸、肩、掌、腕、臂、足、腿都要舞得靈巧。連眉眼也要會誇張地表現喜、嗔、媚、怒等感情。手裏的道具也要舞出絹花、扇花、傘花等各種花樣。秧歌是調動全身靈動的舞蹈。如山東膠州秧歌的女角有“三變九動十八態”的說法,要求有“扭斷腰”、“三道彎”的功夫。有的秧歌則與武術、戲曲相結合,如山西雁北“踢鼓子秧歌”大量運用少林拳套路。一些地方的秧歌還扮成各種戲曲人物,甚至能表演一些戲曲選段,所以也叫“戲秧歌”。秧歌表演有小場、大場之分。小場是兩三人表演的小歌舞。大場是變換隊形的集體舞。大場必須會跑場圖,也就是舞隊在傘頭率領下,循著一定的圖譜樣式運動,跑完一個圖式為一場。將各地秧歌圖譜搜集起來,可能有數百種之多。各地秧歌場圖有各種好聽的名稱,如天津“雙傘陣圖秧歌”有一字長蛇、二龍出水、三環套月、四角風雲、五堆梅花、六轉盤龍、七點螺絲、八卦乾坤、九九陰陽魚、十全螞蟻。
二、鼓舞
中國從原始社會的“土鼓”,到後來流行於各地的不同質料、不同形態、不同用途的鼓,已經形成一個龐大的鼓的家族。以質料論,有銅鼓、木鼓、皮鼓等;以形態論,有大鼓、小鼓、長鼓、短鼓、建鼓、鼙鼓、扇鼓、鈴鼓、單鼓、腰鼓、手鼓、龍鼓、象腳鼓等。鼓與舞很早就已建立起不可分的聯係。擊鼓而舞,在秦漢時代已有“盤鼓舞”、“建鼓舞”、“鼙舞”等舞種。到了宋代,鼓的表演突飛猛進,舞隊裏還出現了“鬥鼓社”。明清兩代,中國民間流傳著各種各樣的鼓舞。鼓有拿在手裏的,有背在身上的,有挎在肩上的,有放在地上的。表演時,人們不斷地追求花樣,所以有了各地的“花鼓”。花鼓舞蹈千姿百態,爭奇鬥豔。河北的“戰鼓”氣魄雄偉,河北文安縣勝芳鎮還有72名舞者胯著72麵鼓的“胯鼓”,河北寧晉則有32名鼓手背著燈籠竿,打著腰鼓的“招子鼓”。山西太行山下有上百的少壯鄉民胸挎徑尺扁形皮鼓,擊鼓而舞的“威風鑼鼓”。山西還有一人身背幾個鼓,輪番敲打的“花鼓”。河南有安陽的“戰鼓”、焦作的“得勝鼓”、新鄉的“開山鼓”、洛陽的“排鼓”、息縣的“九連環”、三門峽的“猴兒鼓”。福建有四人一組鼓傘交錯的“大鼓涼傘”。東北的“單鼓”活潑優美,安徽的“鳳陽花鼓”、“雙條鼓”載歌載舞。山東的“花鼓”則是在鼓槌上係一條三尺長的穗子,旋轉舞動中擊鼓,花穗五彩繽紛,像彩蝶繞身飛舞。甘肅的“太平鼓”,鼓體碩大,長帶挎肩,雙槌擊鼓,氣魄宏偉。陝北的“安塞腰鼓”狂放熱烈,更堪稱腰鼓之王。民間歌舞中敲的鼓,多數是雙麵的,但也有一種單麵鼓。明清風俗,新年時要打“太平鼓”,用的就是木柄上串著鐵環的單皮鼓。明代北京城裏已流行“太平鼓”,當時主要是兒童表演。明人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說:“童子捶鼓,傍夕向曉,曰‘太平鼓’。”到了清代,北京的太平鼓更加盛行,大多是在農曆新年和正月裏表演,所謂“鐵環振響鼓蓬蓬,跳舞成群歲漸終”。舞隊裏除了兒童,還有婦女參加。和鼓有聯係的是表演者有的還敲打各式打擊銅響樂器而舞,可稱“響器舞”,如河南郟縣有幾十名舞者操鐃、鈸、鑔等各種樂器的“銅器舞”。和漢族地區鼓舞交相輝映, 少數民族地區的鼓舞也是豐富多彩的。苗族有“三鼓”,說的是“木鼓舞”、“銅鼓舞”和“皮鼓舞”。苗族的“打花鼓”,槌、肘、肩、頭,上身每個可動的部位都可擊鼓,一人繞著一麵鼓,十人繞著十麵鼓,令人歎為觀止。瑤族的“長鼓舞”更把鼓的轉、繞、盤、揚的花式發揮到了極致。壯族的“蜂鼓舞”、“黃泥鼓”,傣族的“象腳鼓”,景頗族的“創世鼓舞”,佤族的“木鼓舞”,羌族的“羊皮鼓”,藏族的“龍鼓舞”,朝鮮族的“長鼓舞”等等,都以不同的風采,和漢族的鼓舞共同構成中國民間鼓舞的洋洋大觀。鼓是擊節奏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霸王鞭”也可歸入鼓舞一類。“霸王鞭”據說起源於遼、金時代。明清時代很盛行,也叫“打連廂”、“金錢棒”、“打花棍”。表演者手裏拿著竹棍或木棍,棍的兩頭挖有小口,各串一迭銅錢。上下左右敲打四肢、肩、背各部,發出有節奏的響聲。有時還有兩人對擊。用這種花棍拍打代替鼓節,用銅錢的響聲代替鑼聲。“霸王鞭”表演時,邊敲邊唱,也有高難動作。這種舞蹈流行於中國各地,遠至雲南大理白族地區。和“霸王鞭”同一道理,凡是能敲打出聲響和節奏的物件,都可以作為舞蹈的道具。如壯族有“扁擔舞”,佤族有“舂碓舞”,哈尼族有“竹筒舞”,布依族有“粑棒舞”,黎族有“打柴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