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1 / 3)

宋元舞蹈。

一、宋代大曲隊舞

大曲曾經是唐代宮廷裏盛行的燦爛輝煌的歌舞形式。但是,“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亂從根本上動搖了唐朝的政權。從那以後,唐王朝已無力再像盛唐時代那樣講求樂舞的大排場了。唐朝崩潰後,又是五代十國的長期戰亂與割據。盛唐時代那種龐大的宮廷歌舞隊伍更加無法維持。因此,唐代的樂舞逐漸散失。宋王朝建立後,重興樂舞。繼承唐代的大曲,並且加以發展。於是,宮廷中重新有歌舞大曲登場。宋大曲的基本結構與唐大曲相似。不過,宋大曲從隊伍的組織到演出的方式和唐大曲相比,都有不少的花樣翻新。宋代大曲演出,以隊舞為基本方式。宋代宮廷隊舞的設計安排很費心思,演出的程序有一定格式,並喜歡表現故事情節。宋代的宮廷隊舞有兩種基本隊伍,一是“小兒隊”,一是“女弟子隊”。

小兒隊由72人組成,女弟子隊由153人組成。兩支隊舞都有10項基本節目。小兒隊的節目有《柘枝》隊、《劍器》隊、《婆羅門》隊、《醉胡騰》隊、《諢臣萬歲樂》隊、《兒童感聖樂》隊、《玉兔渾脫》隊、《異域朝天》隊、《兒童解紅》隊、《射雕回鶻》隊。女弟子隊的節目有《菩薩蠻》隊、《感化樂》隊、《拋球樂》隊、《佳人剪牡丹》隊、《拂霓裳》隊、《采蓮》隊、《鳳迎樂》隊、《菩薩獻香花》隊、《彩雲仙》隊、《打球樂》隊。當然,除了這些節目,在士大夫家的宴會上演出的還有《漁父舞》、《太清舞》、《劍舞》等。宋代隊舞的成員有嚴密的分工。隊舞有一名指揮者,稱“竹竿子”。因為他照例要拿著一根特製的指揮棒——五彩裝飾的竹竿,所以才有這個名字。為隊舞伴奏的樂隊,稱“後行”。隊舞的主體是“歌舞隊”。隊舞中有五個演員引舞,他們的位置往往在隊形的核心,所以稱“花心”。隊舞的表演有固定的程序:1竹竿子引著領舞的四五個人上場,列隊站穩。2竹竿子念“致語”。說明本場演出的節目內容,並加幾句吉利話。如果在皇帝麵前演出,當然少不了要歌功頌德。3致語完畢,指揮人數眾多的歌舞隊出場,稱“勾隊”。4奏樂,演員唱著歌,跳著舞,排成一定的隊形。5竹竿子和花心問答,引出最精彩的歌舞表演。其中有雙人舞,也有花心的獨舞。6竹竿子繼續出來念致語,引出新的歌舞段落。隊舞變換著隊形。7反複幾遍之後,竹竿子再念致語,說明“歌舞既終,相將好去”,宣布歌舞已經表演完畢,可以退場了。8在樂隊的吹奏聲中,全體跳舞,竹竿子指揮隊舞退場。這個結束的段落,叫做“放隊”或“遣隊”。宋代隊舞的一些節目,本來是繼承唐代的傳統。但是經過一番新的編排,出現了不同的風貌。例如《柘枝舞》原是唐朝風行的舞蹈,唐朝末年發展成由兩個小童表演的《荷花童子舞》,稱作《屈柘枝》。到了宋代,《柘枝》隊舞成了“小兒隊”的重要節目。

表演時,有竹竿子致語,花心致語,花心獨舞,五人舞,群舞等。舞曲的主體是《柘枝令》,但又用上了《撲蝴蝶遍》、《畫眉遍》等,成了西域音樂和中原音樂的混合體。化妝也有變化,除了頭上仍然戴著“金鈴錯落”的錦帽,表示“似非中國之人”外,衣服已由原來的廣袖細腰身的長裙,改作五色繡羅寬袍了。宋代的隊舞不僅在國內流行,而且傳到朝鮮等國。一直到清代,朝鮮還有記錄樂舞製度的《進饌儀軌》。從中使我們可以約略窺知宋代隊舞的編排形式和隊形變化。例如,傳說唐玄宗在沉香亭畔看牡丹,命李白作〔清平樂〕詞,梨園弟子配樂。楊貴妃領唱的《佳人剪牡丹》,是宋代隊舞“女弟子隊”的重要節目。《宋史樂誌》說,隊舞的化妝是“衣紅生色砌衣,戴金冠,剪牡丹花”。這個隊舞傳到朝鮮後,《進饌儀軌》說:“設牡丹花樽於盤,女伎12人環立於樽邊,各取樽花一枝,進退旋轉而舞。”並且提供了唱詞和場記圖。在唐朝已有《缽頭》、《蘭陵王》等故事性的歌舞。但是唐朝大曲還是以情緒歌舞為主體的。到了宋代,表演歌事的歌舞比唐代更加盛行。宋代大曲隊舞中的故事歌舞占了相當大的比例。比如,唐代的《劍器》舞是單獨表現情緒的舞蹈,而宋代的《劍器》隊卻將漢代和唐代的兩個有關劍舞的著名故事引入隊舞。一是表演“鴻門宴”上“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而項伯出席舞劍保護沛公;一是表演唐人張旭、杜甫觀公孫大娘舞劍器。說明宋代的大曲舞蹈正在由“情緒”表現而走向“情節”表現。宋代大曲中的故事表演,和中國戲曲藝術的形成有關係。宋雜劇中的一些節目,如表現崔鶯鶯戀愛故事的《鶯鶯六幺》,表現崔護借漿故事的《崔護六幺》等,就是由大曲演化而成的。大曲隊舞不僅表演於宋代宮廷和達官貴人之家。

曾經和宋朝對峙的國家,如西夏、遼、金等,也有大曲的演出。演出的形式和宋朝並無二致。契丹族建立的遼國,吸收了漢民族的大曲樂舞,也建立了“大樂”。有《景雲舞》、《破陣樂舞》、《承天樂舞》等。河北宣化下八裏村出土的遼天寧六年(公元1116年)墓室壁畫中,有《散樂圖》一幅,畫的就是遼國大曲演出場麵的一角。女真族建立的金國,曾經長期與宋朝對立。女真族能歌善舞,流行“臻蓬蓬”——敲著單皮鼓跳舞。宋金交戰時期,一部分宋代的大曲樂工留在北方,所以,金國的高堂宴會上也有大曲舞蹈。金代詩人元德明《觀柘枝妓》詩說:“腰鼓聲幹揭畫梁,采雲擎出柘枝娘。”說的就是金國流行的《柘枝舞》。河南焦作王封出土的鄒瓊石墓的墓壁上,有一幅《散樂圖》,描繪了兩個藝人的舞蹈情景,是寶貴的金代舞蹈文物。在距焦作40多公裏的河南修武縣曹平陵村還發現了一個石棺。棺板上有線刻的大曲舞蹈圖一幅,與上述焦作鄒氏墓散樂圖極其相似。這幅圖畫上還刻有“小石調嘉慶樂”六個字,是標明所奏的大曲宮調和曲名。宋代大曲中有此曲。圖畫所描繪的是金朝地麵演出大曲的場景,說明金朝的大曲樂舞與宋朝是一脈相承的。西夏是羌族後裔黨項族建立的國家。西夏人有法定的裝束,男子必須“禿發”。敦煌莫高窟97窟有一幅《童子飛天》,畫著一個禿頭梳小辮的孩子,可以想見西夏兒童舞蹈的麵貌。西夏和北宋有多年的交往,宋代大曲也會傳到西夏,隻是缺少文獻。宋代的宮廷隊舞反映了宋朝統治者奢侈鋪張的作風。宋朝從建國之日起,就處在內憂外患之中。隨著金朝與元朝的接連入主中原,集中了漢民族藝術特色的宮廷樂舞也漸趨衰落了。不過宋大曲的故事性歌舞,卻為中國戲曲藝術的形成開辟了道路。舞蹈藝術被戲曲所吸收,成了戲曲刻畫人物、表現故事的重要手段。從這個意義上說,舞蹈藝術在宋代又有了新的發展。

二、元代樂舞

元朝是蒙古貴族建立的政權。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入主中原後,除本民族的歌舞流傳外,元朝宮廷還接受了宋朝和金朝的宮廷和民間樂舞。元朝的蒙古族統治者信奉喇嘛教,同時也信奉薩滿教、道教、伊斯蘭教。元朝的宮廷舞蹈也就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那些樂隊的表演,因為要扮演神佛鬼怪等,所以多戴麵具,如孔雀明王麵具、毗沙神麵具、龍王麵具,以及紅發青麵麵具等,表演充滿神秘的氣氛。在元朝宮廷豐富多彩的舞蹈中,以《十六天魔舞》最為著名。元代詩人張翥〔ù住〕有一首《宮中舞隊歌詞》說:3十六天魔女,分行錦繡圍。千花織布障,百寶帖仙衣。回雪紛難定,行雲不肯歸。舞心挑轉急,一一欲空飛。\=另一位元代詩人張昱有詩說:西方舞女即天人,玉手曇花滿把青。舞唱天魔供奉曲,君王長在月宮聽。可見《十六天魔舞》是元代皇宮的樂舞。

這個舞蹈的創作權要歸於元順帝。史學家給這個皇帝的評語是“怠於政事,荒於遊宴”。意思是他對國家政治不負責任,對遊樂宴飲卻有莫大的興趣。元順帝時,宮女中有不少優秀的舞蹈家。其中有三位最傑出,她們的名字是三聖奴、妙樂奴、文殊奴。《十六天魔舞》初創時,就是以她們為核心的。這部舞蹈的用意是“讚佛”。實際上是供皇帝欣賞。16個宮廷舞伎都扮成菩薩樣子。她們頭上梳著很多發辮,戴著象牙佛冠。身上披著用絲線串珠作成的“瓔珞”,穿著大紅綃金長裙、金雜襖、雲肩、合袖天衣。束著綬帶,踏著雲鞋。每人手裏拿著一種道具,有的拿著曇花,有的拿著銅鈴,有的拿著一種法器叫做“加巴剌般”。空著的手,背翻蓮掌,手式變化多端。她們踏著河西參佛的曲子起舞。舞女們雙臂左右開合,上下翻舞,好像有千萬隻手臂在動,由此塑造出佛菩薩的各種姿勢。舞蹈充滿了喇嘛教的神秘氣氛,而舞蹈的形象婀娜多姿,十分迷人。《十六天魔舞》的樂隊也是很華麗的,由11個宮女組成。她們梳著槌髻,勒著頭帕,穿著窄衫,戴著唐帽。所用的樂器有龍笛,頭管、小鼓、箏、,5秦(93.,10.竹)、琵琶、笙、胡琴、響板、拍板等。據說,舞蹈中那些貌似菩薩的美女,都是“天魔”。她們以菩薩麵貌出現,迷惑世人。當然,十六天魔最後還是被佛降伏了。據說看完《十六天魔舞》,人們都會感到心靈受到極大的震動。其實是舞女們,尤其是三聖奴、妙樂奴、文殊奴的舞蹈使人著迷。

因此,每次演完,元順帝都要給表演者豐厚的賞賜。明朝初年,朱有26A《元宮詞》說: “隊裏唯誇三聖女,清歌妙舞世間無。禦前供奉蒙深寵,賜得西洋照夜珠。”這部樂舞是宮廷專用,一般人是無緣觀賞的。它由太監長安迭不花管領,遇到宮中讚佛的時候,才按舞奏樂作表演。宮中的官員必須是受過秘密戒的人,才可以入內觀看。《十六天魔舞》本來源於西域,唐代已在長安宮廷中流傳過。到了元朝末年,經元順帝倡導,由宮廷藝術家加工整理,融會蒙漢舞蹈, 成了藝術性很高的樂舞。明朝初年,朱有26A《元宮詞》描述:“背翻蓮掌舞天魔,二八年華賽月娥。本是河西參佛曲,把來宮苑席前歌。”說的是舞女們舞弄著道具,空著的手背翻蓮掌,手勢變化多端,踏著河西參佛的樂曲起舞,塑造出佛菩薩的各種姿勢。\;敦煌莫高窟元代建造的第465窟的壁畫,屬於佛教密宗。三麵壁上都有聖嗣金剛降魔圖,還有舞蹈菩薩。從她們那別致新穎的舞姿,我們可以大致想見《十六天魔舞》的舞技和姿態。元代宮廷裏還有一部《白翎雀》舞,則是集蒙古族舞蹈之大成的作品。白翎雀即白海青鳥,學名“白尾海雕”,是古代蒙古族崇奉的神鳥。以白翎雀為題材的歌曲和舞蹈,在蒙古民間早有流傳。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時代,才由宮廷藝術家碩德閭根據《白翎雀辭》的內容,創作成《白翎雀》樂舞,並被忽必烈欽定為《開基太平樂》。元代詩人張憲《白翎雀辭序》說了這樣一件事:元世祖忽必烈在鬆林打獵,聽到一個婦人哭得十分悲哀。第二天,有一群白翎雀飛集“斡耳朵”(宮帳)之上,鳥的叫聲很像那個婦人的哭聲。忽必烈很動感情,就命侍臣寫《白翎雀辭》。根據這個說法,《白翎雀》樂舞所要表達的應該是元朝開國君主懷念蒙古鄉土的情懷。從元朝一些詩人的詩作中,可以大致了解《白翎雀》舞表演的狀況。張昱《白翎雀歌》寫道:西河伶人火倪赤,能以絲聲代禽意。象牙指撥十三弦,宛轉繁音哀且急。女真處子舞進觴,團衫7”,5革(87,5般)〔pá盤〕帶分兩房。玉纖羅袖柘枝體,要與雀聲相低昂。張昱看到的樂手是西河伶人火倪赤,這位樂手擅長彈箏,能用宛轉繁複、悲哀急促的箏聲,表現白翎雀鳴唱的意境。舞蹈進酒的是兩班女真姑娘。她們穿著團衫,係著C63帶。纖纖玉手舞動羅袖,與音樂奏出的雀聲相配合,旋轉低昂,大有唐代健舞《柘枝》舞的剛健意味。另一位詩人袁桷,看過《白翎雀》舞之後,也作過一首詩:五坊手擎海東青,側言光透瑤台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