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2 / 3)

四、為中國新舞蹈開路奠基——舞蹈先驅吳曉邦

中國新舞蹈藝術,是30年代以魯迅為旗手的左翼文化運動影響下的產物,它的起點具有革命性和進步意義。這項事業的先驅,就是當代中國新舞蹈藝術的開山人物吳曉邦。吳曉邦,1906年12月18日出生於江蘇省太倉縣沙溪鎮的一個貧農的家中, 10個月大的時候被過繼給當地的一個大戶人家當養子,取名叫吳錦榮。5歲入本鄉私塾,7歲進吳縣滸墅關小學讀書,取名吳祖培。1916年,隨養母遷居到蘇州市胭脂巷的吳宅,不久便進入美國人開辦的東吳大學附中。1919年“五四”運動,給吳曉邦這個當初的中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導發的是他心中的民主思想。他積極地投身於革命的洪流之中,學習孫中山和馬克思的學說,並從中受到啟迪。他意識到自己作為一名進步青年應負起國家民族命運的責任,因而放棄了富裕的生活和個人的前途,為積累知識和尋求改變舊中國的道路,於1929年春,毅然東渡赴日本早稻田大學求學。由於他仰慕波蘭音樂家肖邦的愛國思想和藝術才華,他把自己的名字改為吳曉邦。在日本求學時期的一天晚上,早稻田大學的大隈會堂裏,上演了由學生們演出的舞蹈《群鬼》,作品像一把利劍刺向一切醜惡的靈魂。

雖然隻有短短幾分鍾,然而卻強烈地震撼了吳曉邦的心。舞蹈藝術所擁有的力量,改變了吳曉邦以後的道路,他決心要用舞蹈去播種人類的真、善、美,鞭撻一切虛假和醜惡。為此,他先後參加了一些舞蹈班的學習。當他從日本回國時,心中燃燒起一團報國的火焰。1931年秋,“曉邦舞蹈學校”正式在上海掛牌開辦,在一些人用懷疑的眼光看著那塊木牌時,著名電影演員舒繡文勇敢地走進教室,成為中國人自己開辦的第一所舞蹈學校的第一個學生。從此,吳曉邦開始了他為之操勞一生的舞蹈教育事業。1935年9月,吳曉邦在上海舉辦了他自己的、也是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個人作品發表會“曉邦舞蹈作品發表會”,演出了他創作的《送葬》、《傀儡》、《小醜》、《幻想的破滅》、《吟遊詩人》和《愛的悲哀》等個舞蹈,標誌著他用新舞蹈藝術向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及一切反動勢力的宣戰。1937年4月,在他舉行的第二次舞蹈作品發表會上,除第一次曾演出過的部分節目外,他又以現代舞表現方法,創作了《拜金主義者》、《奇夢》、《懊惱的解脫》、《中庸者的悲傷》、《和平的憧憬》、《思想恐慌時期》等。在他這兩次演出的舞蹈中,形式新穎而不拘一格,內容嚴肅而富於力度,大都直接反映了當時中國人民苦難深重的生活,表現了對帝國主義的強烈憎恨。1937年“七七”事變後,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關頭,抗日戰火轟轟烈烈地在全中國燃起,吳曉邦立即投入到這場神聖的抗戰鬥爭之中。他懷著一腔熱血,用聶耳的音樂創作了同名舞蹈《義勇軍進行曲》。在抗日戰爭時期,吳曉邦以抗日救國作為己任,以空前高漲的革命熱情先後創作了100多個舞蹈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除了《義勇軍進行曲》外,還有《遊擊隊員之歌》、《大刀進行曲》、《醜表功》、《流亡三部曲》、《傳遞情報者》、《思凡》、《饑火》、《血債》、《合力》,以及舞劇《罌粟花》、《寶塔與牌坊》、《虎爺》、《春的消息》等等。在他的藝術實踐獲得極大成功的基礎上,吳曉邦的創作無論從內容和形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個階段是他藝術上的一次轉折,標誌著他的新舞蹈藝術進入成熟。

吳曉邦個人的創作風格亦開始顯現,這就是,從中國傳統的人體藝術和人的日常生活動作裏提取素材,從時代的大潮中捕捉人物形象,在作品中注入極大的藝術激情,和著全社會的呐喊,為人生而舞! 1938年11月,吳曉邦在孤島上海,創作出《醜表功》、《傳遞情報者》、《徘徊》和《國際歌舞》,同時他開始投身於中國現代舞劇藝術的探索性實驗中,創作了中國現代藝術史上的第一批舞劇如《罌粟花》等。在這些舞劇裏,社會生活的尖銳衝突和要求解放新生的民主意識得到了較多的表現。這些作品表現了抗戰初期三種不同人物的心態和行為:積極參加抗戰的英雄;寄和平於幻想之中的可憐蟲;叛變祖國的賣國賊。吳曉邦用舞蹈闡明了美與醜、善與惡的界限,喚醒和鼓舞人民隻有起來戰鬥才是唯一的出路。有了這些新作,吳曉邦又舉辦了第三次舞蹈作品發表會。1940年,吳曉邦應戲劇家歐陽予倩之約,到廣西桂林。他在藝術館工作期間,曾為新安旅行團創作排演了歌舞劇《春的消息》和舞劇《虎爺》。這兩部作品在桂林演出後,受到人們的讚賞。吳曉邦把新舞蹈藝術的種子撒進孩子們的心中,而舞劇演出的成功,則更加堅定了他為新舞蹈藝術奮鬥的信心和勇氣。1941年6月,在重慶抗建堂,吳曉邦、盛婕和戴愛蓮舉行了一場有曆史意義的三人舞蹈晚會。這是名傳大江南北的舞蹈先驅們的第一次藝術聚會。他們不但演出了自己的代表性作品,而且共同創作並表演了《合力》。此後,吳曉邦和盛婕不停地輾轉往返於貴陽、重慶、成都、廣州等地進行演出、講學,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無論是頭頂敵機的狂轟濫炸,還是身受政治迫害,都動搖不了他為宣傳抗戰、喚起民眾、團結救國的決心。1942年7月,吳曉邦受聘到廣東曲江藝術專科學校舞蹈班工作。在一年的教學中,他總結了幾年來的創作經驗,整理出一套新舞蹈基本訓練教材,並努力使其係統化、科學化、中國化。付諸使用後,收到很好的效果。這期間他還相繼創作了舞蹈《饑火》、《思凡》、《生之哀歌》、《迎春》、《網中人》、《月光曲》、《花之歌》及舞劇《寶塔與牌坊》等作品。在這些作品中,不難看出吳曉邦由於在抗戰的生活激流中,對社會有了較深刻的了解,對各種人的心態做了深入的挖掘,因而所塑造的舞蹈形象更加深刻準確,從而使他的在新舞蹈藝術創作上達到高峰。 1945年6月,吳曉邦在周恩來及重慶八路軍辦事處的幫助下,奔向他久已向往的延安,到魯迅藝術學院教授舞蹈。此後,他輾轉解放區,開展新舞蹈運動。1948年,他與人合作組織創作了著名作品《進軍舞》。吳曉邦以他自己獨有的方式站立在解放鬥爭的最前沿。這個舞蹈經常在發起進攻前為戰士表演,是那一代解放者留在心裏的永恒的記憶。吳曉邦,是一位舞步不曾停歇的藝術家,他不愧為中國新舞蹈藝術的偉大先驅!

五、中國舞壇一朵亮麗無比的清荷——戴愛蓮

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出汙泥而不染的荷花,被中國曆代文人雅士譽為“花中之君子”。在中國近現代舞史上,也有一位品性若荷的“花中君子”,她熱情剛正、為人坦誠,心似蓮花般明淨無瑕。她,就是舞壇一代奇才——歸僑舞蹈家戴愛蓮。戴愛蓮,196年出生在美麗的特立尼達島上。她家為三代華裔,祖籍廣東新會。從小就喜愛跳舞的戴愛蓮,童年就是在特立尼達島上的樹林和海灘上度過的,大自然這個神奇的藝術之母,在她幼小的心靈中培養起對自然和藝術的摯愛之情,也使她擁有了一種原始狀態的活力和節奏感。12歲時,戴愛蓮考入當地由白人辦的舞蹈班,在班裏戴愛蓮是唯一的有色人種的孩子。14歲時,她跟著母親和兩個姐姐橫渡大西洋,來到英國倫敦,穿上了她一生都不曾脫掉的“紅舞鞋”。

學舞之初,戴愛蓮先後進入著名英國舞蹈家安東道林芭蕾舞教室和瑪利蘭伯特芭蕾舞學校,在名師指導下學習歐洲古典芭蕾舞。不過,在學習了一段時間後,她逐漸感到當時的古典芭蕾還缺乏表現力,不能適應於現代社會的發展和現代人新的美學觀念。有一天,她在倫敦看到德國表現主義舞蹈家瑪麗魏格曼的表演,頓感耳目一新。魏格曼那極富現代意識的舞蹈,像一股電流一樣強烈地撞擊著戴愛蓮的心。正趕上魏格曼舞蹈團演員萊斯裏在倫敦開辦了一個舞蹈工作室,戴愛蓮便於1936年考入該班,潛心研究現代舞。但逐漸地,戴愛蓮又發現現代舞雖有諸多長處,但缺乏係統的技術。她希望有一種能集二者之長的舞蹈形式,於是,她大膽地提出了現代舞和芭蕾舞在技巧上要互相借鑒、互為補充的見解。然而這種設想顯然在芭蕾和現代舞當時無法逾越的鴻溝麵前被視為異端,她為此付出了代價:她被學校開除了。盡管如此,戴愛蓮並沒有屈服,因為她發現了自己理想的舞蹈形式。兩年後,她在倫敦看到了尤斯芭蕾舞團的演出,頓時大喜過望,開始迷戀這種把人體動作與內在感情緊密結合在一起,既有良好的技術,又有豐富的表現力的理想舞蹈形式。1937年,蘆溝橋事變,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蹂躪著中華大地,這件事深深地觸擊著戴愛蓮的心,她為同胞所遭受的苦難而深感痛楚,為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深感焦慮。她像許多愛國華僑那樣,想方設法為祖國分憂解難。在倫敦她多次參加中國運動委員會為宋慶齡領導的保衛中國大同盟的募捐活動演出。

為此,她編演了《驚醒》、《前進》等舞蹈,以喚醒更多的民眾奮起投入抗日的鬥爭之中。1939年,戴愛蓮的心早已與燃遍抗日烽火的祖國連在—起,回歸祖國之誌日益堅定。 1939年底,戴愛蓮終於登上了中國當局接留學生回國的輪船,實現了她多年的夢想。1940年1月,戴愛蓮到達香港,受到宋慶齡熱情的接待。珍珠港事件後,戴愛蓮與一些文學藝術家繞道澳門到達廣西桂林,最後到了重慶。當這位年方24歲的舞蹈家第一次踏上祖國的土地時,她眼含激動的淚花,興奮得不能自己。從此,隻要有機會,戴愛蓮就積極參加義演募捐活動,為中國的抗日戰爭奔走。1941年7月,為歡迎戴愛蓮回國,由吳曉邦、戴愛蓮、盛婕三位舞蹈家在重慶舉行了舞蹈專場演出。他們的精彩表演,被報界譽為“新舞蹈的先鋒”。此後,戴愛蓮努力開拓耕耘著舞蹈這塊新興的園地,她創作和演出的舞蹈作品主要有:《驚醒》、《前進》、《東江》、《遊擊隊的故事》、《思鄉曲》、《賣》、《空襲》以及芭蕾《森林女神》、現代舞《拾穗女》等。她創作的《朱大嫂送雞蛋》,在學生和社會青年中廣為流傳。戴愛蓮在重慶生活的5年,常有機會與周恩來、鄧穎超接觸。他們經常關心和鼓勵戴愛蓮要為發展中華民族的舞蹈而努力。戴愛蓮開始致力於中國民族舞蹈的尋根。經過有心人的搜集和整理,在慢慢的積累中戴愛蓮逐漸開創了一個嶄新的舞蹈局麵。1946年3月6日,她在重慶青年館舉行首次“邊疆音樂舞蹈大會”。表演的舞蹈有:《瑤人之鼓》、《嘉戎酒會》、《羌民端公跳鬼》、《啞子背瘋》、《倮倮情歌》、《巴安弦子》、《春遊》、《青春舞曲》、《坎巴爾漢》等10餘個舞蹈,其中表現了漢、藏、維吾爾、彝、瑤、羌6個民族的舞蹈文化。一些著名的文藝界人士紛紛稱讚她開了整理、加工中國民族舞蹈的先河,感謝她在挖掘中國民族舞蹈藝術寶庫中所做出的貢獻,稱她為“邊疆舞蹈家”。

1946年8月,戴愛蓮又帶著這台晚會移師上海,在上海逸園一連公演了四場,在上海引起了很大震動,它像一股清風,吹散了上海藝壇被靡靡之音所汙染的惡濁空氣。很快在大、中、小學中風行起來。1946年9月,戴愛蓮赴美考察、探親。她把中國邊疆舞介紹給美國文藝界,改變了外國人以為中國除了梅蘭芳的劍舞外,再也沒有其它舞蹈的錯誤概念。 1948年,戴愛蓮在北京各大學教授邊疆舞。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她在迎接解放軍入城大會上,表演了《青春舞曲》。2月27日,在北平藝術專科學校舉行舞蹈專場演出,她表演了9個舞蹈作品,郭沫若、周揚、田漢、艾青等觀看了她的表演,並祝賀她演出成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戴愛蓮先後擔任過華北大學三部舞蹈隊隊長、中央戲劇學院舞蹈團團長、中央歌舞團團長及北京舞蹈學校校長等職,創建了中央芭蕾舞團。戴愛蓮在解放前後,一直致力於發展中國的民族舞蹈,創作了《荷花舞》、《飛天》等一係列優秀舞蹈,培養了一大批專業舞蹈人才。1995年末,在中國舞蹈家協會主辦的“金秋風韻”舞蹈晚會上,年近八旬的戴愛蓮又英姿勃發地登上了舞台,跳起了富有中國民族風格的《人人跳》。1996年,中國舞協在北京為她舉辦了80歲華誕的生日會,會上她被舞界稱讚為中國新舞蹈藝術的開拓者。的確,在中國現當代舞蹈事業的發展中,戴愛蓮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六、舞蹈,始終伴隨著中國人民的進步事業

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發生的中國人民的革命鬥爭之中,帶有鮮明的進步意義的革命舞蹈活動,始終都在伴隨著這一艱苦卓絕的過程。 自1927年中國共產黨從大革命失敗的血泊中重新站立起來之後,如火如荼的革命活動又開始在各革命根據地開展起來。就在這一片紅色的土地之上,一種新型的歌舞沐浴著一輪東升的旭日破土而出,它以鮮明的進步色彩,鼓舞人們的革命鬥誌,人們稱它是“蘇區歌舞”或“紅色歌舞”。 31.蘇區歌舞——革命舞蹈的萌芽 蘇區歌舞的產生,還當追溯到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北伐時期,那時在革命軍中就已經建立了宣傳隊,它對鼓舞部隊士氣、提高戰鬥力起著重要作用。1926年,在漢陽鐵廠俱樂部就曾演出過歌舞作品《紅旗再起》,它以當時流行的《少年先鋒隊歌》及《國際歌》為伴唱,表現革命者高舉紅旗奮勇鬥爭,一人倒下,後人接過紅旗繼續前進,革命隊伍在鬥爭中逐漸壯大,終於取得最後的勝利。 蘇區歌舞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獲得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空。當時,紅軍一方麵要戰鬥,一方麵要向群眾宣傳黨的革命方針。為形勢所需,紅軍中開始有了化裝宣傳。為加強宣傳效果,先敲鑼鼓吸引群眾圍起場子,然後化裝演講、教唱歌及編演簡單的活報(融歌、舞、詩、劇於一體的通俗藝術形式)。

如教唱《國際歌》、《工農兵聯合歌》、《紅軍紀律歌》及山歌等,在表演唱歌時加上簡單的動作。寧岡、永新、蓮花和遂川縣的人民,為抒發自己當家做主的喜悅和擁護共產黨、紅軍的感情,開始用傳統民歌、山歌填上新詞,加上自己熟悉的本地區民間舞,或配上燈彩邊歌邊舞。 朱德與毛澤東在井岡山會師,成立了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在成立大會上,少年先鋒隊員們舞著梭鏢,表演了歌舞《朱德來會毛澤東》。 1929年12月,豫東南商城暴動成功,一舉占領了縣城。1930年,商城蘇維埃政府為召開工農兵代表大會準備慶祝會節目,根據群眾所熟悉的當地民歌《八段錦》,改編創作了《八月桂花遍地開》。由於內容緊密結合形勢,節奏歡快,群眾對曲調比較熟悉,又加上兒童團邊唱邊舞,在大會召開期間當台上唱完,台下也學會了,於是台上台下一起唱起來。這就是鄂豫皖蘇區的第一個革命歌舞。這個歌舞不僅傳遍了鄂豫皖及川陝蘇區,也傳到中央蘇區,是紅軍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歌舞之一。

贛東北工農劇團為配合“擴紅”運動,在周坊演出了《送郎當紅軍》、《武裝上前線》、《擴大紅軍》、《紅色五月》等歌舞,同樣是演出一結束,就立刻有數百名青年報名參加紅軍。其中,《送郎當紅軍》廣泛流傳在蘇區。尤其是1933年在蘇區中央政府發出“擴大百萬紅軍”的號召下,各進步劇團紛紛演出此歌舞。劇團演到哪裏,哪裏就掀起一片參軍熱潮。蘇區歌舞就是這樣以適應革命鬥爭的需要為前提,為革命鬥爭服務,在紅色土壤中紮穩根基並迅速發展起來。1931年夏,工農紅軍在毛澤東、朱德的指揮下,粉碎了敵人的第三次“圍剿”,使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以贛南瑞金為中心,建立了中共革命根據地。在這一大好形勢下,成立了紅軍學校。該校成立時集中了一些文藝骨幹,建立了俱樂部。俱樂部主任危拱之是較早從蘇聯學習回來的女同誌,能歌善舞,有較好的理論修養。俱樂部設立文化、體育、戲劇管理委員會,每周舉行一次文藝晚會,演出革命戲劇。1931年秋,李伯釗、沙可夫、劉月華等先後加入到戲劇組,經常在晚會上表演蘇聯舞蹈,如《俄羅斯舞》、《海軍舞》、《烏克蘭舞》等,由於蘇聯舞蹈活潑健美、熱情奔放,從而深受蘇區軍民喜愛,並在紅軍中得到普及。後來李伯釗又編演了《國際歌舞》。這些舞蹈對繁榮蘇區舞蹈創作,起到指導性作用。這一時期,紅軍學校俱樂部成為瑞金遠近聞名的文藝活動中心。 1932年春,在“紅校”政治部直接領導下,蘇區成立了第一個劇團——“八一”劇團,大多數演員能歌善舞。

由於“八一”劇團演出影響很大,中央政府為加強和推動蘇區戲劇的發展,決定在“八一”劇團的基礎上成立工農劇社總社。該社於1932年9月2日宣布成立,社員不脫離生產和工作,其中大多數社員在紅軍學校工作。少共中央局為發展文化運動,征調40名共青團員組織藍衫團,主要歌舞節目有《海軍舞》、《馬刀舞》、《團結舞》、《農民舞》、《送郎當紅軍》、《軍事演習舞》、《慶祝紅軍勝刮》、《工農團結起來》、《台灣草裙舞》、《黑人舞》,以及每場必演的《國際歌舞》等。 蘇區歌舞伴著中國人民革命的腳步,用文藝的形式教育人民,宣傳革命真理,為人類的進步事業服務,因而使得中國的革命文藝事業從此進入了一個良好的發展階段,發揮了它的功不可沒的曆史作用。 32.舞蹈在長征路上 長征是一次讓世界為之震驚的壯舉,是一個正義之舉必勝的有力證明,而兩萬五千裏的每一寸土地,都無法忘卻紅色歌舞活動的曆史性功績。 長征途中,紅軍一方麵要與敵人作戰,一方麵還要經受來自大自然的考驗。雪山草地,是紅軍當年所麵臨的最大挑戰。然而,宣傳隊員們在這個挑戰麵前顯示出罕見的信心和力量,他們時時刻刻不忘鼓動宣傳的任務,敲響小竹板,說快板,呼口號,唱歌,給部隊加油。到了山下,宣傳隊員們把自己的疲勞放在一旁,用沙啞的嗓子和乏力的身軀繼續為戰士們表演。他們的行為感動了許多戰士,這些年輕的宣傳隊員,成為戰士們戰勝敵人、戰勝自然的精神支柱。 在長征途中,紅軍宣傳隊曾有過幾次較大的演出,還創作學習了新的舞蹈。1935年6月,紅一方麵軍與紅四方麵軍在夾金山下的達維會師。聯歡會上,文藝戰士們演唱了由紅一方麵軍宣傳部長陸定一編寫的《兩大主力會師歌》,非常激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