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在國內逐漸嶄露頭角的寫作譯作型教師,我發表了200餘萬字的教育著作和文章,而且視野比較開闊,不為某一學科所限製,打通了教學與寫作的通道,這是國內所不多見的。我之所以能夠在教育哲學、教育社會學尤其是美國教育譯介方麵取得一定的成績,還得感謝深圳市教育局。作為深圳市首批考上公派海外培訓的教師,我在加利福尼亞州進行了三個月的教育考察和學習,回國後,發表論文、譯文近200篇,原始著作講義達300萬字。
中國20世紀60年代出生的教師大多需要提高英語水平,即使是英語特級教師和專家,也可能局限於自己專業的那“一畝三分地”。對我而言,我曾從事過高中和電大數學教學工作,現在又從事初中信息技術學科教學工作,因此我總想走出一條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即打破學科界限、多角度地看教育。
在研究美國教育的過程中,我發現,一些不為人知的細節卻非常有借鑒的價值。我們常說細節決定成敗,於是我精心編寫了如親和力、激勵機製、社區協同等十多個方麵的細節,以小見大。這些都是國外最新的文章,我在編譯後作了點評分析,更重要的是,與中國的情況進行對比研讀,這些細節都頗讓人深思。
感謝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的領導和編輯老師們,正是你們給了我這樣一個機會,才使這些文章得以結集出版。特別還要感謝李特軍老師,我們在深圳的幾次麵談,使這本書的結構更加的清晰。
讓我們攜手把中國的教育帶入哲學思維和社會學的視野中。
讓我們攜手把美國教育的優點帶入我們新概念、新理念層出不窮的中國教育事業。
也許不是精品,但絕對是不一樣的思考。也許存在缺點,但絕對是原創。
期待你的批評和指正。
本書參考了許多中外名家的優秀作品,大部分已列在參考文獻中,在此,對這些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謝。如有未列出的作者,請聯係寒鬆:tjs101@163com。
唐勁鬆
2011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