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訪談篇(3)(1 / 3)

董:“花兒”實際上是一種非常美好的文化產品,臨夏各族人民對美麗的家園、美好的生活、對河湟故地家鄉秀美山川的一種讚美。

黃:花兒主要分為“河湟花兒”和“洮岷花兒”兩個流派,河湟花兒是位於青海和甘肅黃河和湟水兩岸的臨夏回族自治州和青海海東地區的人民群眾傳唱的一種民歌形式;洮岷花兒是以甘肅中南部“蓮花山”為中心的周邊地區各族群眾傳唱的一種民歌形式,著名的有“六月六”的蓮花山花兒會和“四月八”的鬆鳴岩花兒會,因為這兩種流派都集中在臨夏,所以把臨夏稱為“花兒的故鄉”。

侯:說到一個地方時,不能光說歌聲,我想應該把這個地方的曆史先放在前麵。

黃:臨夏有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是大禹治水的源頭。史書記載:“大禹治水,始於積石,止於龍門”。積石就是我州的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是名字最長、主體民族最多的縣。積石山縣也因此而得名。臨夏在遠古時期,白堊紀時代到晚新生代有許多輝煌的曆史:譬如劉家峽有約一億七千萬年以前的恐龍足印化石群。其品種之多,藏量之豐富都是世界罕見;以和政縣為代表的古生物化石群,包括鏟齒象、三趾馬等,有六個世界之最,距今也有一千多萬年的曆史。還有以和政縣命名的古生物化石,我今天帶來了一個禮物,不知你們了解不了解?

侯:我剛才還猜這是什麼?

黃:你看這像什麼?

侯:從旁邊看像個羊頭。

董:是個羊頭。

侯:這羊頭有什麼奇怪的地方?

黃:這個“羊頭”叫“和政羊”化石。為什麼叫“和政羊”化石?這是距今1200萬年前的臨夏州和政縣衍生的古生物,因為隻在我州和政縣才有,所以國內外專家命名為“和政羊”化石。

和政羊是一種體形似羊、頭部構造接近麝牛的古動物,世界上僅僅在我國的和政縣發掘到了該種動物化石,“和政羊”因此而得名。

董:按黃州長講的情況,這裏曾經是一個自然曆史博物館。

黃:據史書記載當時這個地方水草豐茂,到處是沼澤、湖泊。

董:自然曆史是如何演變的,我們不知道。像黃土高原,像西部的生態環境惡化,但地質演變成了什麼狀況,這些化石正好是它的一個記載,它揭示了一個滄海桑田巨變的過程。當時這個環境能生長恐龍,能生長草原上的動物,說明這個地方水草繁茂,山川秀美,那麼現在呢?化石的寶貴之處就在於它真實地反映了這個變化。

黃:除了化石,臨夏還是中國的“彩陶之鄉”,我還帶了一個彩陶。中國的彩陶主要出自黃河中上遊地區甘肅臨夏黃河兩岸,洮河兩岸,各個時期、不同類型的彩陶在臨夏都有代表,包括齊家文化、半山文化、寺窪文化、辛店文化全部在我州有發掘。

彩陶表麵繪有黑色、白色以及特色紋布的陶器,被稱為彩陶。以彩陶為代表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半山文化、寺窪文化、辛店文化都在臨夏境內,距今約有3000至5000年曆史。

我們有一個“絕活”,由郭沫若先生命名的在臨夏出土的一個彩陶,精美絕倫,被稱為“彩陶王”。您知道現藏於哪兒嗎?中國曆史博物館。

侯:大家如果再到國家曆史博物館,就去找一找來自甘肅臨夏州的“中國彩陶王”。

侯:其實說一個地區有曆史漫長的時候,它的文化積澱越深厚,曆史就越長。

董:這個地區當時非常適於人類活動,文化在當時應該是非常先進的文化,5000年的文化積澱對當地來說是一個寶貴的文化遺產,像東部,像美國兩百多年的曆史就沒有這種文化積澱。一方麵它是一個文化寶藏,另一方麵要把它開發出來,變成一種文化產品,這個潛力非常大。

侯:從臨夏去蘭州是十年沒有翻修過的三級公路。

黃:它連接整個甘川大道,是甘川的大動脈。

董:這個意義要比交通本身的通達性要大得多。

侯:臨夏交通的實際情況不容樂觀,我觀察臨夏州的位置,距兩個省的省會很近:一個是甘肅省省會蘭州市,一個是青海省省會西寧市,因為在蘭州的西南角,距蘭州市146公裏,距西寧450多公裏,這樣兩段距離麵臨的現狀是:去西寧沒有高等級的公路,要盤山繞嶺走;到蘭州,還是1994年至今十年沒有翻修的三級公路,是吧?

黃:是的,交通是製約我州的“瓶頸”。甘肅省在西部地區是屬於交通狀況比較差的,這就影響了我們的改革開放和商品經濟發展。

侯:怎麼辦?

董:去年我有幸參加了臨夏首屆民族風情旅遊觀光節,在那一次民族風情旅遊觀光節上,我看到有100多個項目簽約,招商引資達到40多億,其中有一項工程是從蘭州經臨夏的高速公路是吧?

黃:這是康家崖到臨夏的70公裏的高速公路,投資20個億,由北京慈福集團投資,即將開工。

侯:康臨高速公路的建設意味著什麼?那邊接哪一條國道或大動脈通道?

黃:它連接了整個甘川通道大動脈,這也是國家規劃西部大開發的重要通道之一,因其規劃在後,我州利用招商引資開發建設。

董:康臨高速公路一通,就把蘭州這個西北最大的市場和增長極與臨夏這麼一個邊遠少數民族地區連接起來了,這個意義比交通本身意義要重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