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天:在《荀子》書中,天的性質不完全一致。在本篇中,天具有自然的物質的屬性。常:法則。

之:指天常,即天的運行法則。治:指符合天常的措施。

亂:指違背天常的措施。

本:指農業生產。

養備:生活物質充分。動時:根據時季的特點行動。

循道:遵循客觀規律。“循”字今本作“修”,據王念孫《讀書雜誌》校改。不貳:不三心二意。

妖怪:指自然災害或自然界的異常情況。

本荒:農業荒廢。用侈:揮霍浪費。

養略:生活資料缺乏。罕:少。動罕:很少活動,懶惰的意思。

全:指生活美滿。

1倍:通“背”。違反。

12薄:迫近。

13受時:遭遇的天時。

14至人:通曉事理的高明人物。

[原文不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謂天職。如是者,雖深,其人不加慮焉;雖大,不加能焉;雖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謂不與天爭職。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舍其所以參,而願其所參,則惑矣。

(同上[注釋“不為”二句:這是指不以人的主觀願望為轉移的自然功效。

“如是者”八句:其人,即上節所說的明於事理的“至人”。深(深奧)、大(廣大)、精(精微):這是對“天職”的描述。不加慮、不加察、不加能(不誇大其職能):這是“至人”對“天職”所采取的態度。

這種態度與荀子所謂“唯聖人為不求知天”是一致的。

治:指人的主觀努力。

能參:是說上述三者(天時、地財、人治)可以結合起來。參:

即三。

所以參:指人治,即人治理客觀世界所作的努力。

所參:從上下文意來看,是指“與天爭職”。

[原文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製之?從天而頌之,孰與製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與理物而無失之也?願於物之所以生,孰與有物之所以成?故錯人而思天1,則失萬物之情12。

(同上[注釋大:崇拜。

孰與:哪裏比得上。物畜:把天當作自然之物去畜養。

天命:古語。原指天的旨意。但荀子在本篇中沒有把天看作人格神,故可把天命釋為天的法則(自然規律)。

時:天時。應時:適應天時。

因:聽任。因物而多之:聽任物類自然增多。

聘能而化之:施展人的才能促使它變化發展。

思物而物之:思念萬物而想役使它。

理物而無失:治理萬物而不失其用。

願於物之所以生:思慕萬物是如何生長的。

有:通“佑”。有物之所以成:幫助萬物去生長。

1錯:放置。錯人而思天:放棄人的作用而希望天的恩賜。

12惰:本性。

[原文人之命在天,國之命在禮。

(同上。又見同書《富國篇》

皇天隆物,以施下民,或厚或薄,常不齊均。

(《荀子·賦篇》

[注釋隆:同“降”。

施:今本作“示”,據王念孫《讀書雜誌》校改。

常:今本作“帝”,據《讀書雜誌》校改。

附《管子》語[原文持滿者與天,安危者與人。失天之度,雖滿必涸;上下不和,雖安必危。欲王天下而失天之道,天下不可得而王也。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失天之道,雖立不安。其道既得,莫知其為之;其功既成,莫知其釋之。藏之無形,天之道也。天道之極,遠者自親;人事之起,近親造怨。

萬物之於人也,無私近也,無私遠也。巧者有餘,而拙者不足。其功順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違之。天之所助,雖小必大;天之所違,雖成必敗。順天者有其功,逆天者懷其凶,不可複振也。

(《形勢篇》。同書《形勢解》對此有詮解[注釋滿:豐滿。此有強盛的意思。與:隨從。持滿者與天:要保持強盛必須順從天。

安:平。安危:平定危難。

釋:放下。此有離開的意思。

天道之極:天道所至。

人事之起:人為所生。

懷:招致。立政出令,用人道;施爵祿,用地道;舉大事,用天道。

(《霸言篇》

[原文上度之天祥,下度之地宜,中度之人順,此所謂“三度”。

故曰:天時不祥,則有水旱;地道不宜,則有饑饉;人道不順,則有禍亂。此三者之來也,政召之。

(《五輔篇》

[注釋政:這裏是指在對天、地、人考察失度的情況下所製定的錯誤政策和政治行為。召:招致。

[原文水,一害也;旱,一害也;風、霧、雹、霜,一害也;厲,一害也;蟲,一害也。此謂“五害”。五害之屬,水為大。五害已除,人乃可治。五害之屬,傷殺之類,禍福同矣。知備此五者,人君天地矣。

(《度地篇》

[注釋厲:通“癘”。瘟疫。

君:統治。

(三)論形與神

形神問題,即人的思想意識(神)同人體(形)的關係問題。稷下學者對這個問題的討論雖不充分,但對於開啟漢代以後的深入討論,起了重要的先導作用。宋、尹文運用他們的精氣說,認為人的思想意識來自精氣,正常的人體是儲存精氣之所,隻要注意保存精氣,就會產生思想。這種觀點把人的精神現象看成一種物質活動,具有反對唯心主義的“靈魂說”的積極意義。但他認為精神可以離開人體而獨立存在,從而導致形神二元論。荀子則力圖把二者統一起來,提出“形具而神生”的命題。這個說法雖較簡略,但無疑是正確的。

宋尹文[原文定心在中,耳目聰明,四肢堅固,可以為精舍。精也者,氣之精者也。氣,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