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內業篇》

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將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氣之極也。

(同上敬除其舍,精將自來;精想思之,寧念治之;嚴容畏敬,精將自定。

(同上荀況[原文形具而神生。

(《荀子·天論篇》

[注釋形:指人的形體。神:精神。此指人的思想意識。

(四)論知

從理論上較為深入地探討知論即認識論問題的稷下學者,當推宋、尹、孟、荀等人。他們討論的內容涉及認識來源、認識能力、認識過程以及檢驗真知的標準等問題。

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發展史上,宋、尹文首次用“此”、“彼”這兩個對立的概念,明確表述形成認識的兩個方麵;即認識主體與認識對象。認識主體即被稱為“心”的思維器官;認識對象即主體以外的客觀事物。宋、尹認為,作為認識對象的客體是可以被主體認識的。

認識事物的基本途徑是虛靜無為。虛靜,即去掉好惡與妄求,保持內心的純潔與專一,讓“神”(精氣)留處心中,從而使心具有認識事物的功能。無為,即心智不要幹預耳目等感官的“接物”活動。他們還用“意”(感覺)——“形”(概念)——“思”(思考)——“知”(認識之完成)來說明認識的全過程。這種認識理論明顯地把認識看成人的思維器官對客觀世界的反映,這無疑是一種唯物主義的觀點;其中關於認識過程的表述,也初步接觸到了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係問題。但是,宋、尹的認識論是有嚴重缺點的:他們所強調的認識途徑,實際上把認識理解為一種靜止的、被動的、直觀的反映;而把心的認識功能歸之於精氣的說法,又使這種理論蒙上一層神秘主義的色彩。

同出於稷下黃老之學的彭蒙、田駢、慎到等人遺留下來的思想資料不多。從《莊子·天下篇》對他們的評述中可以看出,他們反對認識的片麵性,認為任何一種對具體事物的知,都由於事物本身的局限而具有不完全性,追求不知之知還會損害身體;主張“不謀於知”,以不知為知,以不言為教,從而由反對認識的片麵性而倒向無知論與不可知論。

孟子在認識來源問題上具有二元化傾向:一方麵講究“天賦道德”,認為人天生就具有仁義禮智等良知良能;一方麵又強調環境對思想的重要影響。但是,在他看來,環境的影響不過是對良知良能的一種消磨,因此他把正確的認識歸於內心自省而貶低感性認識的重要作用。這種理論顯然是把宋、尹重視心智的思想引向主觀唯心主義。

從唯物主義方麵發展宋、尹的認識論的是荀子。荀子充分肯定客觀世界的可知性和人認識客觀世界的能力;強調人的認識首先依賴於感官對外物的接觸,這種接觸所產生的印象有時是不確切的,必須經過思維器官(心)的思考與判斷。他認為,認識的大敵是由於人的主觀成見所造成的片麵性,因此,應當“虛壹而靜”,即去掉任何主觀成見,以便掌握和運用“道”去權衡是非。他還說:“凡論者貴其有辨合,有符驗。”即認識要在實際運用中檢驗其正確與否。這些看法都是很可貴的。但荀子講究的運用,主要是指少數聖者隆禮崇法的道行,他用來權衡是非的“道”也是指禮。這就使他的理論脫離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試圖用封建地主階級的社會規範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由於不懂得社會實踐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也使他不能說明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辯證關係,甚至誇大理性的作用而走向唯理論。

在《管子》書中,涉及知論的有《形勢》、《幼官》、《宙合》諸篇。

《宙合》強調存在對認識的決定作用,提出“聽必順聞”、“視必順見”、“慮必順言(民言)”的唯物主義的認識路線。《形勢》、《幼官》

講究“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聽於鈔(眇),故能聞未極”,這裏也包含著科學預見的正確思想。

宋尹文[原文“人皆欲知,而莫索其所以知”其所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不修之此,焉能知彼?

(《管子·心術上》

心之在體,君之位也;九竅之有職,官之分也。心處其道,九竅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見色,耳不聞聲。虛其欲,神將入舍。掃除不潔,神不留處。

(同上耳目者,視聽之官也。心而無與於視聽之事,則官得守其分矣。夫心有欲者,物過而目不見,聲至而耳不聞也。

心術者,無為而製竅者也,故曰“君”。

(同上“潔其宮,開其門”宮者,謂心也,心也者,智之舍也,故曰宮;潔之者,去好惡也;門者,謂耳目也,耳目者,所以聞見也。

(同上專於意,一於心,耳目端,知遠之近。

(《管子.心術下》

意以先言,意然後形,形然後思,思然後知。

(同上彭蒙田駢慎到[原文不顧於慮,不謀於知。

(《莊子·天下篇》

知萬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選則不遍,教則不至,道則無遺者矣。”是故慎到棄知去己,而緣不得已;泠汰於物,以為道理。曰:“知不知,將薄知而後鄰傷之者也。

田駢亦然,學於彭蒙,得不教焉。”

(同上孟軻[原文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它,達之天下也。

(《孟子·盡心上》

[注釋朱熹《孟子集注》:“良者,本然之善也。程子曰:‘良知良能,皆無所由,乃出於天,不係於人。’”良知良能:即所謂天賦道德。

孩:同咳(hái);小兒笑。提:舉。兒在繈褓需人提抱。孩提:

指兩、三歲的幼兒。

達之天下:指仁義這種天賦道德適於天下每個人。

[原文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上》

[注釋鑠(shuò):熔化。外鑠;指外界對人的影響。

[原文耳目之宮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