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上[注釋官:感官。

蔽於物:受外物蒙蔽。

物交物;前一個“物”字指耳目等器官;後一個“物”字指外界事物。

引之:指被外物牽引(誘惑)而偏離真理。孟子崇尚的真理指仁義禮智。

得之:指得到真理,即仁義禮智。孟子認為仁義禮智為人心所固有而無需外界環境的影響,所以他主張內省而反對接物,崇尚心之思而貶低耳目之用。

[原文富歲,子弟多賴;凶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同上[注釋賴:即“懶”字。

所以陷溺其心者:指外界物質引誘。

荀況[原文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荀子·解蔽篇》

[注釋以知:所以知。指認識主體。

可以知:能夠被人所知,指認識對象。

[原文所以知之在人者,謂之知;知有所合,謂之智。所以能之在人者,謂之能;能有所合謂之能。

(《荀子,正名篇》

[注釋所以知:指認識能力。

合:指同外界事物接觸。

今本“所以能”前有“智”字,當涉上文而衍,據《荀子集解》引盧文弓召校刪。

“謂之能”前後兩用。王先謙謂前後二“能”字“有虛實動靜之分”,王說可參。前“能”字指人的資質,後“能”字指這種資質得到運用的情況。其意為:人具有認識事物的天賦,這叫做本能;這種本能和外界事物接觸後所產生的能力,叫做才能。

[原文形體、色、理,以目異;聲音清濁、調節奇聲,以耳異;甘、苦、鹹、淡、辛、酸、奇味,以口異;香、臭、芬、鬱、腥、臊、漏、、奇臭,以鼻異;疾、養、冫倉、熱、滑、鈒、輕、重,以形體異;說、故、喜、怒、哀、樂、愛、惡、欲,以心異。心有征知。征知,則緣耳而知聲可也,緣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征知必待天官之當簿其類,然後可也。

(同上[注釋理:物體的紋理。以目異:用眼睛來區別。

調節:今本作“調竽”,據《集解》王先謙校改。

漏、(yòu):指馬和牛的膻氣,今本作“灑、酸”,據《集解》引王孫校改。奇臭(xiù):奇怪的氣味。

疾:痛。養:同“癢”。冫倉:寒。滑:滑溜、光滑。鈒(sà):同“澀”,今本作“鈹”,據《荀子集校》引或說校改。

說:同“悅”。故:指表現出來的感情。

征知:對感覺到的事物進行驗證。

天官:指人的感官。簿:同“薄”。接觸。此句意為:心對感覺到的事物進行驗證,隻有依靠感官接觸物類本身後才有可能。

[原文凡觀物有疑,中心不定,則外物不清;吾慮不清,則未可定然否也。冥冥而行者,見寢石以為伏虎也,見植林以為立人也:冥冥蔽其明也。醉者越百步之溝,以為跬步之澮也,俯而出城門,以為小之閨也:酒亂其神也。厭目而視者,視一以為兩;掩耳而聽者,聽漠漠而以為:勢亂其官也。故從山上望牛者若羊,而求羊者不下牽也:遠蔽其大也。從山下望木者,十仞之木若箸,而求箸者不上折也:

高蔽其長也。水動而景搖,人不以定美惡:水勢玄也。瞽者仰視而不見星,人不以定有無:用精惑也。有人焉,以此時定物,則世之愚者也。彼愚者之定物,以疑決疑,決必不當。夫苟不當,安能無過乎?

(《荀子·解蔽篇》

[注釋立人:今本作“石人”,據俞樾《諸子平議》校改。

跬(kuǐ)步:半步。澮(kuài):小溝。

閨:小的宮門。

厭(yā):通“壓”。掩蓋。

漠漠:寂靜無聲。:喧鬧聲。

求羊者不下牽:希望得到羊的人,不會把山下的牛當作羊而下去牽它。

箸:筷子。

玄:通“眩”,指水動蕩不定。

精:指視力。

[原文故為蔽?欲為蔽,惡為蔽,始為蔽,終為蔽,遠為蔽,近為蔽,博為蔽,淺為蔽,古為蔽,今為蔽。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為蔽,此心術之公患也。聖人知心術之患,見蔽塞之禍,故無欲,無惡,無始,無終,無近,無遠,無博,無淺,無古,無今,兼陳萬物而中縣衡焉。是故眾異不得相蔽以亂其倫也。

何謂衡?曰:道。故心不可以不知道。心不知道,則不可道而可非道。人孰欲得恣而守其所不可以禁其所可?以其不可道之心取人,則必合於不道人而不合於道人。以其不可道之心與不道人論道人,亂之本也。夫何以知?曰:心知道然後可道。可道然後能守道以禁非道。

以其可道之心取人,則合於道人而不合於不道之人矣。以其可道之心與道人論非道,治之要也,何患不知?故治之要在於知道。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虛壹而靜。心未嚐不藏也,然而有所謂虛;心未嚐不兩也,然而有所謂一;心未嚐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人生而有知1,知而有誌12;誌也者,藏也13。然而有所謂虛,不以所已藏害所將受謂之虛。心生而有知,知而有異,異也者,同時兼知之;同時兼知之,兩也;然而有所謂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謂之壹14。心,臥則夢,偷則自行15,使之則謀16。故心未嚐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不以夢劇亂知謂之靜。未得道而求道者,謂之虛壹而靜17。虛壹而靜,謂之大清明18。萬物莫形而不見,莫見而不論,莫論而失位19。坐於室而見四海,處於今而論久遠,疏觀萬物而知其情20,參稽治亂而通其度21,經緯天地而材官萬物2,製割大理而宇宙理矣23。恢恢廣廣24,孰知其極!廣廣25,孰知其德!涫涫紛紛26,孰知其形!明參日月,大滿八極,夫是之謂大人27,夫惡有蔽矣哉(同上[注釋故為蔽:俞樾《諸子平議》謂“故”猶“胡”。意為:哪些情況使人的認識受到蒙蔽呢?

心術:指思想方法。公患: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