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異”,即特殊情況,而把它的真相掩蓋起來,從而使人隻注意其中的某些方麵而造成認識上的片麵性,這是思想方法上的通病。
縣:同“懸”。衡:秤。中縣衡:指確立分辨是非的標準。
倫:理。此指事物本質。
道:指事物共同遵循的總規律、總原則。荀子所說的道,有天道、地道、人道。這裏講的道指人道,即人類社會活動的根本準則。
荀子最講人道。《荀子·儒效篇》:“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又說:“禮者,人道之極也。”可見荀子以道為懸衡,實際是以禮作為檢驗是非的準則。
可:讚同,肯定。以下各“可”字同。非道:邪道。
不道人:不遵守道的人。道人:遵循道的人。以下“道人”、“不道人”同此。
虛:虛心,不抱成見,不拒絕外物。壹:專一。靜:寧靜,不受幹擾。
藏:貯藏。此指知識積累。
兩:指同時兼知多種事物。今本作“滿”,據王先謙校改。
1知:指認識能力。
12誌:記憶。
13藏:指知識貯藏。
14不以夫一害此一:不要因為對那一件事的認識而影響對這一件事的認識。
15偷:指思想懶散。自行:自由行動(胡思亂想)。
16謀:思考。
17謂之:告訴他。
18大清明:形容認識透徹,沒有片麵性。
19莫論而失位:沒有能夠說明的東西而把它的位置弄錯的。
20疏觀:通觀。
21度:界限。
2經緯:治理。材官:區別各物特性而加以利用。
23製割:掌握。理:治。
24恢恢:寬廣的樣子。此句以及以下各句是形容人處在虛壹而靜的情況下的精神狀態。
25:通暤(hào),廣大的樣子。
26涫(guàn)涫:水沸騰的樣子。
涫涫紛紛:形容思想活躍。
27大人:指上述“虛壹而靜”而達到“大清明”精神境界的高明人物。
[原文故善言古者必有節於今,善言天者必有征於人。凡論者,貴其有辨合、有符驗。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設,張而可施行。
(《荀子·性惡篇》
[注釋節:符節,古代使者使用的憑證。此作動詞,驗證的意思。
征:證明。
辨:通“別”,古代借貸憑證;符:古代朝廷下令和調兵的憑證。
設:布置。此有運用的意思。
張:開展。按荀子思想體係,他說的“符驗”、“施行”重在人事,人事必以禮義為樞要,實行禮法為少數聖人、君子,所以他講的驗和行不是指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而是少數聖者的道行。
[原文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無所受令。自禁也,自使也,自奪也,自取也,自行也,自止也。故口可劫而使墨雲,形可劫而使詘申,心不可劫而使易意,是之則受,非之則辭。故曰:心容,其擇也無禁必自見,其物也雜博,其情之至也不貳。
(《解蔽篇》
[注釋神明:此指智慧。
“自禁也”六句:“禁”(禁止)、“使”(使用)、“奪”(去掉)、“取”(接受)、“行”(行動)、“止”(停止)等行為都由心來決定。
劫:此有強製的意思。墨(默)雲:不說話。
詘申:同“屈伸”。
心容:心的狀態。
物:作動詞,指認識事物。
情:通“精”,指思想專一。
附《管子》語[原文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萬事之生也,異趣而同歸,古今一也。
(《形勢篇》
聽於鈔,故能聞未極。視於新,故能見未形。思於濬,故能知未始。
(《幼官篇》
[注釋鈔:或為“眇(miǎo)”字之誤。眇:細微。極:至。
未形:尚未形成的東西。
濬(jùn):深遠。
[原文充末衡,易政利民。
充,言心也,心欲忠。末衡,言耳目也,耳目欲端。中正者,治之本也。耳司聽,聽必順聞,聞審謂之聰;目司視,視必順見,見察謂之明;心司慮,慮必順言,言得謂之知。聰明以知則摶,摶而不,所以易政也。政易民利。
利乃勸,勸則吉。聽不審不聰,不審不聰則繆1;視不察不明,不察不明則過;慮不得不知,不得不知則昏。繆過以昏則憂,憂則伎苛12,伎苛所以險政。政險民害,害乃怨。故曰充末衡,易政利民也。
(《宙合篇》
[注釋充末衡:不易解。據下文,充是“心欲忠”的意思,末衡是“耳目欲端”的意思,故“充”當釋為忠,“衡”當釋為端。“末”指耳目,或如郭沫若說:“疑是字之誤,以為胸也。”(《管子集校》
159頁)充末衡,意即心胸忠實,耳目端正。《七法》:“實也,誠也,謂之心術。”其義亦與“充”相通。
易:平。易政:使社會安定的政策。
中:通“忠”,承上文“充”而言;正:即端正,承上文“末衡”而言。
順:遵從。以下各“順”字同此。聞:指聽見的東西。聽必順聞:人的聽覺要遵從他所聽的對象。
審:明悉。
言得:說話正確。知:通“智”。以下各“知”字同此。
摶:同“專”,專一,不受困擾。今本作“搏”,據許維校改。
:昏亂。
勸:勉勵。利乃勸:民眾受利就會鼓勵他們努力從事。
吉:今本作“告”,據戴望《管子校正》引劉績校改。
今本“聽”下衍“不順”二字,據丁士涵校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