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繆:同“謬”。錯誤。

12伎:通“忮”。嫉妒。伎苛:嫉妒苛刻。今本“憂則”下衍“所以”二字,據李哲明《管子校義》校刪。

(五)論人性戰國時期關於人性問題的著名爭論主要是在稷下學者中進行的。主要意見有五種。孟子是性善論者,他根據天人合一的理論,認為人心與天理相通,人生來就具有仁義禮智四端,故人性本善;一般人的品質之所以變壞,那是受社會環境影響的緣故。同孟子相論難的告子則主張“生之謂性”,即“食、色”這類生理欲求是人的本性,這種本性沒有道德的屬性,故人性是無善無不善的;所謂善德善行則是社會培養的結果。據孟子的學生公都子引述,當時還流行另外兩種人性論:“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有性善,有性不善”。前說接近告子的觀點,後說則調和告、孟。從其論題與告、孟相同並受到孟子師徒評述這種情況來看(孟子論性善在稷下,詳見後),論者也可能是同他們有過思想交流的稷下士。第五種人性論是荀子的性惡論。荀子也傾向於告子的“生之謂性”的觀點,認為人的生理欲求以及好利疾惡等是先天就有的,故人性本惡。他運用天人相分的理論,極力把這種所謂的先天性素質與後天性道德區別開來:前者稱作“性”,後者稱作“偽”(人為)。認為孟子的性善論混淆了二者的界限,導致以“偽”代“性”的錯誤。

上述各種理論離開了人的社會階級性談論人性,所以都是抽象的人性論。但告子、荀子把人的道德品質看作是人為的產物,則具有唯物主義的合理成分。

在《管子》書中,如《禁藏》、《版法解》諸篇都談到人性問題,而且較為一致地傾向於性惡論,把利己主義作為人的本性。

告子孟軻[原文告子曰:“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

孟子曰:“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桮棬乎?將戕賊杞柳而後以為桮棬也?如將戕賊杞柳而以為桮棬,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

(《孟子·告子上》

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孟子曰:“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

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以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同上告子曰:“生之謂性。”

孟子曰:“生之謂性也,猶白之謂白與?”

曰:“然。”

“白羽之白也,猶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猶白玉之白與?”

曰:“然。”

“然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

(同上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

孟子曰:“何以謂仁內義外也?”

曰:“彼長而我長之,非有長於我也;猶彼白而我白之,從其白於外也,故謂之外也。”

曰:“異於白馬之白也,無以異於白人之白也;不識長馬之長也,無以異於長人之長與?且謂長者義乎?長之者義乎?”

曰:“吾弟則愛之,秦人之弟則不愛也,是以我為悅者也,故謂之內。長楚人之長,亦長吾之長,是以長為悅者也,故謂之外也。”

曰:“耆秦人之炙,無以異於耆吾炙,夫物則亦有然者也,然則耆炙亦有外與?”

(同上孟季子問公都子曰:“何以謂義內也?”

曰:“行吾敬,故謂之內也。”

曰:“鄉人長於伯兄一歲,則誰敬?”

曰:“敬兄。”

“酌則誰先?”

曰:“先酌鄉人。”

“所敬在此,所長在彼,果在外,非由內也。”

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

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將曰:‘敬叔父。’曰:

‘弟為屍,則誰敬?’彼將曰:‘敬弟。’子曰:‘惡在其敬叔父也?’彼將曰:‘在位故也。’子亦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須之敬在鄉人。’”

季子聞之,曰:“敬叔父則敬,敬弟則敬,果在外,非由內也。”

公都子曰:“冬日則飲湯,夏日則飲水1,然則飲食亦在外也12?”

(同上[注釋孟季子:人名。公都子:孟子弟子。

義內:是說義這種德行出於主觀的內在意識。公都子從其師說,認為仁義禮智為人內心所固有,故孟季子有“義內’之問。孟季子主張義外說,與告子同。

酌:斟酒。此就鄉飲酒禮而言。

先酌鄉人:先給鄉人長者敬酒。中國古代舉行鄉飲酒禮時,遵循“尚齒”的習俗。“尚齒”即尊敬年長者,故有“先酌鄉人”之說。

“所敬”四句:你內心尊敬長兄,卻首先向本鄉長者敬酒,可見義這種德行確實由外在引起的,而不是出於主觀的內在意識。此:指長兄。彼:指鄉人長者。

屍:指古代祭祀時代表受祭的人,常以受祭者的晚輩兒童充任。以後不用活人充任屍,代以牌位和畫像。

子:你。

庸敬:平時的恭敬。

斯須之敬:一時的恭敬。

湯:熱水。

1水:涼水。

12“然則”句:那末飲食這種出於自身要求的行為,也是外在的嗎?

[原文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瞍為父而有舜;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幹。’今曰‘性善’,然則彼皆非與?”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詩》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