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有化而無別:指形狀變化而實質沒有改變的東西。

2稽實定數:考察事物的實際以製定相應的法則。

[原文“見侮不辱”、“聖人不愛己”、“殺盜非殺人也”,此惑於用名以亂名者也。驗之所以為有名而觀其孰行,則能禁之矣。“山淵平”、“情欲寡”、“芻豢不加甘,大鍾不加樂”,此惑於用實以亂名者也。驗之所緣以同異而觀其孰調,則能禁之矣。“非而謁盈,有牛馬非馬也”,此惑於用名以亂實者也。驗之名約,以其所受悖其所辭,則能禁之矣。凡邪說辟言之離正道而擅作者,無不類於三惑者矣1。故明君知其分而不與辨也12。

(同上[注釋“見侮不辱”語見《莊子·天下篇》,是宋、尹文學說的要點之一。

“聖人不愛己”語出不詳,其說近於墨者的苦行主義。“殺盜非殺人”語見《墨子·小取篇》,墨者觀點。

用名以亂名:是指用詞義的含混造成概念上的錯誤。

所以為有名:製定名稱的原因。孰行:指這種說法和通常的說法哪一種行得通。下文“孰調”仿此。

山淵平:高山和深淵一般平。語見《莊子·天下篇》,惠施的觀點。情欲寡:同見上書,為宋、尹文的觀點。芻豢不加甘,大鍾不加樂:語出不詳。意為:吃肉不比吃一般食物更甜美,用大鍾演奏的聲音不比其它聲音更使人快樂。這種說法近於墨者“非樂”。

用實以亂名:把事物中的個別現象作為普遍現象,造成概念混亂,歪曲事實。

今本“緣”下衍“無”字,據《荀子集校》引郭嵩燾校刪。調:

合,適合。

“非而謁盈,有牛”六字,未詳所出,其義亦難曉。或謂“非而謁盈”當作“排而謂盈”,是說對立雙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包涵。“牛馬非馬”“牛”字疑衍,下脫“白”字,語見《公孫龍子·白馬論》·是公孫龍的著名論題。在他之前,兒說亦持白馬論。

用名以亂實:用名詞的不同歪曲事實。

所受:所讚同的。悖:反駁。所辭:所反對的。

辟言,即“僻言”,謬論。擅作:隨意製造謬論。

1三惑:指上述三種說法。

12分:指真理與謬誤的分界。

[原文凡事行,有益於理者,立之;無益於理者,廢之,夫是之謂中事。凡知說,有益於理者,為之;無益於理者,舍之,夫是之謂中說。事行失中謂之奸事,知說失中謂之奸道。奸事、奸道,治世之所棄而亂世之所從服也。若夫充虛之相施易也,“堅白”、“同異”之分隔也,是聰耳之所不能聽也,明目之所不能見也,辯士之所不能言也,雖有聖人之知,未能僂指也。不知,無害為君子;知之,無損為小人。

工匠不知,無害為巧;君子不知,無害為治。王公好之則亂法,百姓好之則亂事。而狂惑、戇陋之人,乃始率其群徒,辯其談說,明其辟稱,老身長子,不知惡也1。夫是之謂上愚,曾不如相雞狗之可以為名也12。

(《荀子·儒效場》

[注釋事行:事情、行為。

理:指禮義。

中事:正確的事。

知說:學術觀點。

中說:正確的理論。

充:實。施:通“移”。充虛之相施易:實和虛的相互轉化。

堅白:即“離堅白”,語見《公孫龍子·堅白論》,公孫龍的命題之一。同異:即合同異,語見《莊子·天下篇》,惠施的命題之一。

僂(lóu):屈。僂指:屈指可數。

辟:通“譬”。辟稱:比喻和引證。

老身長子:自己老了,兒子也大了。

1不知惡:指不知厭惡“堅白”、“同異”這類說法。

12“曾不如”句:還不如那些相雞相狗的人懂得名實問題。

鄒衍[原文平原君厚待公孫龍。公孫龍善為堅白之辯,及鄒衍過趙言至道,乃絀公孫龍。(《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齊使鄒衍過趙,平原君見公孫龍及其徒綦毋子之屬,論“白馬非馬”之辯,以問鄒子。鄒子曰:“不可。彼天下之辯有五勝三至,而辭正為下。辯者,別殊類使不相害,序異端使不相亂,杼意通指,明其所謂,使人與知焉,不務相迷也。故勝者不失其所守,不勝者得其所求。若是,故辯可為也。及至煩文以相假,飾辭以相惇,巧譬以相移,引人聲使不得及其意,如此,害大道。夫繳紛爭言而競後息,不能無害君子。”坐皆稱善。(《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集解引劉向《別錄》

附《管子》語[原文夫名實之相怨久矣,是故絕而無交。惠者知其不可兩守,乃取一焉。

(《宙合篇》

[注釋名實之相怨久矣:指春秋以來名不符實、名實相違的問題已經存在很久。

惠:通“慧”。兩守:既承認已經變化了的事物,又要保留原來的名稱。

取一:據本篇文意,是指去名就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