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軻[原文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孟子·公孫醜下》

[注釋天時:指季節和氣候因素。在古代,這方麵的因素對於攻城守備是很重要的。有些學者把這裏所說的“天時”同陰陽五行說聯係起來,無據。地利:指城高池(護城河)深、兵甲堅利、米粟充裕等物資條件。人和:指人民支持,大家齊心協力。

郭,指外城。

親戚:是指同王室有親緣關係的臣民。畔:同“叛”。

[原文齊人伐燕,取之。諸侯將謀救燕。宣王曰:“諸侯多謀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曰:“臣聞七十裏為政於天下者,湯是也,未聞以千裏畏人者也。《書》曰:‘湯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東麵而征西夷怨,南麵而征北狄怨,曰:

‘奚為後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雲霓也。歸市者不止,耕者不變,誅其君而吊其民,若時雨降,民大悅。《書》曰:

“傒我後,後來其蘇。’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若殺其父兄,係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齊之強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旌倪,止其重器,謀於燕眾,置君而後去之,則猶可及止也1。”

(《孟子·梁惠王下》

[注釋事在齊宣王六年。

引文或出自逸書《湯征》。

吊:安撫。

若時雨降:好象天降時雨。

傒(xī);等待。後:國君。此指湯。

蘇:複蘇。

若:你。指齊宣王。

倍地:增地一倍。

旄:同“耄”,八、九十歲的老人。倪:同“兒”。反其旄倪:把抓來的老人、兒童送回去。

置君:擇立國君。

1猶可及止:還來得及使各國停止興師伐齊。

[原文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於死。故善戰者服上刑,連諸侯者次之,辟草萊、任土地者次之。

(《孟子·離婁上》

[注釋連諸侯:指聯合某些諸侯攻打另外的國家。戰國時期的合縱、連衡即屬此類。

辟草萊:墾荒。任土地:根據土地的麵積和等級征收不同量的賦稅。墾荒和這種稅製破壞了孟子理想的井田製,故為孟子所反對。

[原文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不仁者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

公孫醜曰:“何謂也?”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爛其民而戰之,大敗;將複之,恐不能勝,故驅其所愛子弟以殉之,是之謂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也。”

(《孟子·盡心下》

[注釋“仁者”二句:實行仁政的國君把他對待親愛者的恩德推行到非親愛者的身上,不實行仁政的國君把對待非親愛者的壞事推行到親愛者的身上。

將複之:準備再戰。

[原文有人曰:“我善為陳,我善為戰。”大罪也。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南麵而征,北狄怨;東西而征,西夷怨,曰:

“奚為後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車三百兩,虎賁三千人。

王曰“無畏!寧爾也,非敵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征之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戰?

(同上[注釋陳:通“陣”。

北狄:今木作“北夷”,據焦循《孟子正義》引閩監毛三本校改。

《孟子·梁惠王下》有“南麵而征北狄怨”句,亦作“北狄”。

賁(bì):唐蘭著文以為此字與“帔”近,帔即披肩,虎賁即披著虎皮披肩的武士。(唐文載《文物》1979年第5期寧爾:安定你們。

厥:頓。角:額頭。厥角與稽首均為磕頭之意。

[原文春秋無義戰,彼善於此,則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敵國不相征也。

(同上[注釋敵國:地位相等的國家。

荀況[原文凡用兵攻戰之本在乎壹民。弓矢不調,則羿不能以中微;六馬不和,則造父不能以致遠;士民不親附,則湯、武不能以必勝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

(《荀子·議兵篇》

[注釋壹民:統一國民的思想行為。

羿:相傳為夏代有窮氏部落首領,以善射著稱。微:小目標。

六馬:古帝王用六匹馬駕車。

造父:周穆王的禦者,以善禦著稱。

[原文陳囂問孫卿子曰:“先生議兵,常以仁義為本。仁者愛人,義者循理,然則又何以兵為?凡所為有兵者,為爭奪也。”孫卿子曰:“非女所知也。彼仁者愛人,愛人故惡人之害之也;義者循禮,循禮故惡人之亂之也。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爭奪也。故仁人之兵,所存者神,所過者化,若時雨之降,莫不說喜。是以堯伐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此四帝兩王皆以仁義之兵行於天下也。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義,兵不血刃,遠邇來服,德盛於此,施及四極。”

(同上[注釋陳囂:荀子弟子。

循理:遵循禮義。

所存者神:指仁義之師駐守的地方很快出現社會安定的奇跡。

化:教化。所過者化:指仁義之師經過的地方得到教化。

說:同“悅”。

義:今本作“德”,據王念孫校改。

[原文李斯問孫卿子曰:“秦四世有勝,兵強海內,威行諸侯,非以仁義為之也,以便從事而已。”孫卿子曰:“非女所知也。女所謂便者,不便之便也。吾所謂仁義者,大便之便也。彼仁義者,所以修政也。政修則民親其上,樂其君,而輕為之死。故曰:凡在於君,將率末事也。秦四世有勝,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軋己也,此所謂末世之兵,未有本統也。故湯之放桀也,非其逐之鳴條之時也;武王之誅紂也,非以甲子之朝而後勝之也,皆前行素修也1,此所謂仁義之兵也。今女不求之於本而索之於末,此世之所以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