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也是一位中央集權論者。其內容有三:一、權出於一。就中央與地方的關係而言,要集中權力於中央,中央有權對行為不軌的公侯進行懲處;就君臣關係而言,國君有製約群臣的權力,其主要職能是“論一相,陳一法,明一指”。二、建立以“三國具”(相、便嬖、使臣)為骨幹的中央官僚機構,置於國君總攝之下。三、對各級官吏實行考核,“當則可,不當則廢”。作為儒家的荀子,他的政體思想仍保留了儒家的民主色彩。比如在權力分配上,強調尊重相的治權和群臣的諫議權,反對國君包攬一切;對敢於匡君之過的諫、爭、輔、拂四臣,譽為“社稷之臣,國君之寶”。在君民關係上,警惕“庶民駭政”,主張惠民、利民。

在《管子》書中,言及政體問題的主要有《桓公問》,《君臣》、《形勢》、《權修》、《明法》、《明法解》、《法法》、《任法》諸篇。《桓公問》

假借管子答桓公問,主張設置“嘖室之議”,鼓勵人們“非上之過”,這是一種具有原始民主色彩的議政製。

《君臣》上下篇強調相的治權和群臣對君主的匡過革失之權,建立“君執本,相執要,大夫執法”的權力結構,其說近於荀子的主張。

《形勢》、《權修》明確反對君主獨斷,把“獨王”視為國家“三患”之首,其說也富有傳統的民主精神。《明法》、《明法解》、《法法》、《任法》等篇則要求建立“威不兩錯,政不二門”的集權製,又說“不為君欲變其令,令高於君”,其思想傾向類似慎到的以國家為本位的中央集權主義。

孟軻[原文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祭祀以時,然而旱幹水溢,則變置社稷。”

(《孟子·盡心下》

[注釋丘:眾。

變置:指廢除不稱職的國君,另立新君。

犧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毛色純一者稱“犧”,軀體完整者稱“牲”。

粢盛:古代放在祭器內用作祭祀的穀物。:即潔字。

[原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見不可焉,然後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後可以為民父母。

(《孟子·梁惠王下》

[注釋國人:國都居民。

民父母:古時對國君的一種美稱。稱國君為“父母”與當時的宗法社會結構有關,並不意味國君可以隨意處置國民。《禮記·大學》:“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此解與孟子語同。

[原文齊人伐燕,勝之。宣王問曰:“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於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同上[注釋燕王噲六年(齊宣王五年),王噲禪位於燕相子之,國人不服,造成內亂,將軍市被與太子平進攻子之。次年,子之反擊,殺死市被和太子平。齊乘機派匡章帥師伐燕,很快攻下燕國。事又見《戰國策·燕策》、《史記·燕世家》。

[原文齊宣王問卿。孟子曰:“王何卿之問也?”

王曰:“卿不同乎?”

曰:“不同。有貴戚之卿,有異姓之卿。”

王曰:“請問貴戚之卿。”

曰:“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

王勃然變乎色。

曰:“王勿異也。王問臣,臣不敢不以正對。”

王色定,然後請問異姓之卿。

曰:“君有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去。”

(《孟子·萬章下》

[注釋貴威之卿:與國王同宗的大臣。

易位:改換國君[原文責難於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吾君不能謂之賊。

(《孟子·離婁上》

[注釋責:要求。難:難事。此指行仁政。行仁政不易,故稱難事。

[原文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孟子·告子下》

[注釋入:國內。法家:指堅持原則的大臣。拂(bì):通“粥”。拂士:輔弼之士。

[原文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藝文類聚》卷38引[注釋之:若,如果。

土:土塊。芥(jiè):小草。

慎到[原文禮從俗,政從上,使從君。

(《慎子》佚文立天子者,不使諸侯疑(擬)焉;立諸侯者,不使大夫疑焉;疑(擬)則動,兩則爭,雜則相傷,害在有與不在獨也。

(《慎子·德立篇》

民一於君,事斷於法,是國之大道也。

(《藝文類聚》卷54引君人者,舍法而以身治,則誅賞予奪從君心出矣。

大君任法而弗躬,則事斷於法矣。

(《慎子·君人篇》

荀況[原文權出一者強,權出二者弱,是強弱之常也。

(《荀子·議兵篇》

[注釋權出一:指集權。

權出二:指分權。

常:永恒規律。

[原文君者,國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亂。

自古及今,未有二隆爭重而能長久者。

(《荀子·致士篇》

[注釋隆:此有首腦的意思。

重:指國家權力。二隆爭重:兩個首腦爭權奪利。

[原文天子也者,勢至重,形至佚,心至愈,誌無所詘,形無所勞,尊無上矣。《詩》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此之謂矣。

(《荀子·君子篇》

[注釋形:身體。

愈:通“愉”。

詘: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