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出自《詩·小雅·北山》。

[原文製度以陳,政令以挾,官人失要則死,公侯失禮則幽,四方之國有侈離之德則必滅。

(《荀子·王霸篇》

[注釋以:同“已”。

挾:通“浹”。完善。

官人:官吏。要:約。失要:指違反政府規定。

幽:幽閉。此有囚禁的意思。

侈:通(chī),背離。

[原文君者,論一相,陳一法,明一指,以兼複之,兼炤之,以觀其盛也。相者,論列百官之長,要百事之聽,以飾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勞,論其慶賞,歲終奉其成功以效於君。當則可,不當則廢。

(同上[注釋“君者”七句:國君的職責是:選擇一個宰相,公布統一的法令,明確治國的基本方針,以此統帥和光照全國,顯示其成就。論:同“掄”,選擇。指:同“旨”,宗旨。炤:同“照”。

要:總管。聽:聽政。要百事之聽:總管一切政務。

飾:同“飭”,整頓。分:職分,即分管的職事。

[原文牆之外,目不見也;裏之前,耳不聞也;而人主之守司,遠者天下,近者境內,不可不略知也。天下之變,境內之事,有弛易差者矣,而人主無由知之,則是拘脅蔽塞之端也。耳目之明,如是其狹也;人主之守司,如是其廣也,其中不可以不知也,如是其危也。然則人主將何以知之?曰:

便嬖左右者,人主之所以窺遠、收眾之門戶牖向也,不可不早具也。故人主必將有便嬖左右足信者然後可,其知惠足使規物,其端誠足使定物然後可,夫是之謂國具。人主不能不有遊觀安燕之時,則不得不有疾病物故之變焉;如是,國者,事物之至也如泉原,一物不應,亂之端也,故曰人主不可以獨也。卿相輔佐,人主之基杖也,不可不早具也。故人主必將有卿相輔佐足任者然後可,其德音足以填撫百姓,其知慮足以應待萬變然後可,夫是之謂國具。四鄰諸侯之相與,不可以不相接也1,然而不必相親也,故人主必將有足使喻誌決疑於遠方者然後可12,其辯說足以解煩,其知慮足以決疑,其齊斷足以距難13,不還秩不反君14,然而應薄扞患足以持社稷然後可,夫是之謂國具。故人主無便嬖左右足信者謂之暗,無卿相輔佐足任者謂之獨,所使於四鄰諸侯者非其人謂之孤,孤獨而唵謂之危15。國君雖存,古之人曰亡矣。

(《荀子·君道篇》

[注釋裏:一裏路。

弛易:鬆懈怠慢。(yú)差:參差不齊。

拘:限製。脅:逼迫。端:開始。

知惠:同“智慧”。規(窺)物:觀察問題。

定物:判斷問題。

國具:治國之所必具,即治國人材。

不應:照顧不到。

獨:指隻靠人主一人治理國家。

基:同“幾”。古人坐時用幾倚憑身體。杖:手杖。

德音:聲望,威信。填:同“鎮”。

1相接:相互來往。

12喻誌:指領會君主的意圖。

13齊斷:果敢。距:同“拒”。

14秩:同“職”。不還秩不反(返)君:完成任務不回國見君15唵(àn):同“暗”。

[原文馬駭輿,則君子不安輿;庶人駭政,則君子不安位。馬駭輿,則莫若靜之;庶人駭政,則莫若惠之。選賢良,舉篤敬,興孝弟,收孤寡,補貧窮,如是則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後君子安位。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

(《荀子·王製篇》

[注釋庶人駭政:指老百姓驚於暴政而起來反抗。

舉篤敬:提拔老實聽話的人。

則:能。

[原文請布基,慎聽之,愚而自專事不治。主忌苟勝,群臣莫諫必逢災。論臣過,反其施,尊主安國尚賢義。拒諫飾非,愚而上同國必禍。

(《荀子·成相篇》

[注釋請布基:請讓我陳述治國的根本問題。

慎聽之:今本作“慎聖人”,據俞樾校改。自專:獨斷專行。

主忌苟勝:楊注:“主既猜忌,又苟欲勝人也。”

“論臣過”三句:評論臣下的過錯,要回頭看他做過的事情是否尊敬君主、安定國家和崇尚有賢義的人。反:同“返”。

上同:附和君主的意願。

[原文君有過謀過事,將危國家、殞社稷之懼也,大臣父兄有能進言於君,用則可,不用則去,謂之諫;有能進言於君,用則可,不用則死,謂之爭;有能比知同力,率群臣百吏而相與強君撟君,君雖不安,不能不聽,遂以解國之大患,除國之大害,成於尊君安國,謂之輔;有能抗君之命,竊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國之危,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國之大利,謂之拂。故諫、爭、輔、拂之人,社稷之臣也,國君之寶也,明君所尊厚也,傳曰:“從道不從君”,此之謂也。

(《荀子·臣道篇》

[注釋過謀過事:錯誤的決策,錯誤的事情。

比:聯合。比知:聯合有智慧的人。同力:齊心協力。

撟:同“矯”。強君撟君:強製性地糾正國君的過失。

重:權力。功伐:功績。

拂(bì):通“弼”,正弓日之器,此有矯正、輔佐的意思。

附《管子》語[原文齊桓公問管子曰:“吾念有而勿失,得而勿忘,為之有道乎?”

對曰:“勿創勿作,時至而隨。毋以私好惡害公正,察民所惡,以自為戒。黃帝立明台之議者,上觀於賢也;堯有衢室之問者,下聽於人也;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禹立諫鼓於朝,而備訊矣;湯有總街之庭,以觀人誹也;武王有靈台之複,而賢者進也。此古聖帝明王所以有而勿失,得而勿忘者也。”

桓公曰:“吾欲效而為之,其名雲何?”

對曰:“名曰嘖室之議。曰法簡而易行,刑審而不犯,事約而易從,求寡而易足。人有非上之所過,謂之正士。

內於嘖室之譏,有司執事者鹹以厥事奉職而不忘。為此嘖室之事也,請以東郭牙為之,此人能以正事爭於君前者也。”

桓公曰:“善。

(《桓公問篇》

[注釋明台、衢室、總街之庭、靈台,當為一物,即古之所謂明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