齒:指年長者。
世:世主,國君。輔世長民:輔佐國君,管理人民。
就之:指親近有德行的賢者。
“今天下”五句:現在各國諸侯的領土和品德都差不多,誰也不能駕淩在誰的頭上,其原因不是別的,是他們隻喜歡任用聽他們話的人為臣,不喜歡任用教導他們的人為臣。醜:同。
[原文用下敬上,謂之貴貴;用上敬下,謂之尊賢。貴貴尊賢,其義一也。
(《孟子·萬章下》
古之賢王好善而忘勢;古之賢士何獨不然?樂其道而忘人之勢,故王公不致敬盡禮,則不得亟見之。見且由不得亟,而況得而巨之乎?
(《孟子·盡心上》
[注釋亟見:多次見麵。
慎到[原文今也國無常道,官無常法,是以國家日繆。教雖成,宮不足,官不足則道理匱,道理匱則慕賢智,慕賢智則國家之政要在一人之心矣。
(《慎子·威德篇》
立君而尊賢,是賢與君爭,其亂甚於無君。
(《藝文類聚》卷54引多賢不可以多君,無賢不可以無君。
(《荀子·解蔽篇》注引亡國之君,非一人之罪也;治國之君,非一人之力也;將治亂,在乎賢使任職,而不在於忠也。故智盈天下,澤及其君;忠盈天下,害及其國。
(《慎子·知忠篇》
王鬥[原文王鬥曰:“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宣王曰:“當今之世無士,寡人何好?”王鬥曰:“世無騏騄耳,王駟已備矣。世無東郭俊、盧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無毛嬙、西施,王宮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無士!”王曰:“寡人憂國愛民,固願得士以治之。”王鬥曰:“王之憂國愛民,不若愛尺穀也。”王曰:“何謂也?”王鬥曰:“王使人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為能之也。今王治齊,非左右便辟無使也,臣故曰不如愛尺穀也。”宣王謝曰:“寡人有罪國家。”於是舉士五人任官,齊國大治。
(《戰國策·齊策四》
荀況[原文一人有罪而三族皆夷,德雖如舜,不免刑均,是以族論罪也。先祖當賢,後子孫必顯,行雖如桀紂,列從必尊,此以世舉賢也。以族論罪,以世舉賢,雖欲無亂,得乎哉?
(《荀子·君子篇》
[注釋列從:等級地位。
以世舉賢:按家世門第選拔賢才。
[原文請問為政?曰:賢能不待次而舉,罷不能不待須而廢,元惡不待教而誅,雖王公士大夫之子孫,不能屬於禮義,則歸之庶人;雖庶人之子孫也,積文學,正身行,能屬於禮義,則歸之卿相士大夫。
(《荀子·王製》
[注釋不待次而舉:不按等級次序推薦。
罷:通“疲”,指缺乏幹勁的人。不能:沒有才能的人。須:須臾,片刻。
屬於:符合於。
[原文王者之論:無德不貴,無能不官,無功不賞,無罪不罰。
朝無幸位,民無幸生。尚賢使能,而等位不遺,折暴禁悍,而刑罰不過。百姓曉然皆知夫為善於家而取賞於朝也,為不善於幽而蒙刑於顯也。夫是謂之定論,是王者之論也。
(同上[注釋論:通“倫”,等。指新的用人等第。
幸:僥幸。
等位不遺:職位與能力相當而無差錯。
折暴:今本作“析願”,據《集解》引王念孫校改。
“為不善”句:在暗地裏幹壞事會受到公開懲處。
定論:即“定倫”,是指在尚賢使能的方針指導下製訂的新的等級製度。
[原文君人者,欲安,則莫若平政愛民矣;欲榮,則莫若隆禮敬士矣;欲立功名,則莫若尚賢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節也。
三節者當,則其餘莫不當矣。三節者不當,則其餘雖曲當,猶將無益也。
(同上[注釋榮:指國家繁榮。
曲:局部。曲當:部分正確。荀子以“三節”(平政愛民、隆禮敬士、尚賢使能)為大節,其餘為小節,故以小節之當為“曲當”。
附《管子》語[原文尊賢授德則帝。
(《幼官篇》
論賢人,用有能,而民可使治。
(《五輔篇》
備長在乎任賢。
(《版法篇》
[注釋備:今本作“修”,據《版法解》校改。備長:長遠打算。
[原文凡人君所以尊安者,賢佐也。佐賢,則君尊、國安、民治;無佐,則君卑、國危、民亂。故曰:“備長存乎任賢。”
(《版法解》
君之所審者三:一曰德不當其位,二曰功不當其祿,三曰能不當其官。此三本者,治亂之原也。故國有德義未明於朝者,則不可加於尊位;功力未見於國者,則不殲可授以重祿;臨事不信於民者,則不可使任大官。
(《立政篇》
凡孝悌忠信、賢良俊材,若在長家子弟、臣妾、屬役、賓客,則什伍以複於遊宗,遊宗以複於裏尉,裏尉以複於州長,州長以計於鄉師,鄉師以著於士師。
(同上[注釋長家:大戶人家。臣妾:家內奴仆。男奴曰臣,女奴曰妾。屬役:服勞役的奴隸。賓客,指食客。
據本篇,國家地方編製依次為鄉、師、州、裏、尉、遊、什、伍。句中什伍指什伍之長,遊宗、裏尉、州長、鄉師分別為遊、裏、州、鄉的長官。士師:朝廷裏執掌刑賞的官吏。
[原文上賢不過等,使能不兼官。
(同上[注釋不過等:不超越等級。
(十一)論大一統
戰國時期關於“王天下”的討論,是實現全國統一的輿論準備。
春秋以後,隨著政治和經濟形勢的發展,實現全國統一已是大勢所趨。稷下學者都是大一統的熱情鼓倡者。孟子認為,他所處的時代已具備統一的有利條件,隻要大國諸侯憑借自己的優勢,實現仁政,爭取民心,就可以事半功倍,達到“王天下”的目的。他關於“五百年必有王者興”說法雖不科學,卻表現了這種對未來全國統一的堅定信念。但是在如何實現統一的問題上,孟子的思想還存在“以夏變夷”的狹隘的地方主義偏見。在統一問題上,荀子不注重夷夏之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