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四海之內皆一家”,無論是夷是夏,都是全國大家庭的成員。

這同早期儒者(子夏)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的說法一脈相承,對於當時的統一事業和各族人民的團結,都產生了積極影響。荀子和孟子一樣,主張統一全國應該以仁義為本,但也不排斥以武力作後盾的威懾作用。大一統思想在鄒衍那裏也有明顯反映。他的大九州和“五德轉移”的理論,從世界宏觀上表達了一種全國趨於一統的地理觀念和曆史觀念。

在《管子》書中,《霸言篇》主張德行與征服相結合,以實行“王天下”之目的。《君臣篇上》還提出統一全國製度,“書同文,車同軌”,成為全國一體化的思想先聲。

孟軻[原文“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於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

[注釋此為梁襄王語。句意為:天下怎樣安定?

此為孟子語。一:據上下文,指全國歸於一統。

[原文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基,不如待時。”今時則易然也:夏後、殷、周之盛,地未有過千裏者也,而齊有其地矣;雞鳴狗吠相聞,而達乎四境,而齊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禦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時者也;民之憔悴於虐政,未有甚於此時者也。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孔子曰:“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

(《孟子·公孫醜上》

[注釋(zī資)基:鋤頭。

地不改辟:土地不必再擴大。

民不改聚:民眾不必再增加。

王者:指實行仁政以統一天下的明君。作:起,出現。

疏:指相隔時間較長。

置郵:古代驛站。

事半古:付出的力量相當於古時的一半。

[原文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由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

(《孟子·公孫醜下》

[注釋名世:指聞名於世的賢者。“名世”與“王者”對舉,則“名世”

當指輔佐王者的賢臣。

[原文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

(《孟子·滕文公上》

[注釋夏:指中原華夏族。夷:指邊境異族。用夏變夷:用華夏文化去改變夷族文化。

[原文天子適諸侯曰巡狩,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

(《孟子·告子下》

[注釋師:古代軍隊建製,一師約二千五百人。西周有西六師、成周六師,殷八師。移六師:指派兵征討。

荀況[原文四海之內若一家。

(《荀子·儒效篇》

荀卿子說齊相曰:“今相國上則得專主,下則得專國,相國之於勝人之勢,亶有之矣。然則胡不驅此勝人之勢,赴勝人之道,求仁厚明通之君子而托王焉,與之參國政、正是非?如是,則國孰敢不為義矣?君臣上下、貴賤長少,至於庶人,莫不為義,仁天下孰不欲合義矣?賢士願相國之朝,能士願相國之官,好利之民莫不願以齊為歸,是一天下也。”

(荀子·強國篇》

[注釋齊相:即田文(孟嚐君),時任齊閔王相。

亶(dān):誠,確實。

驅(qū):驅使,利用。

赴:行。

托王:推薦給國王。

[原文用國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強,得百姓之譽者榮。三得者具而天下歸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天下歸之之謂王,天下去之之謂亡。

(《荀子·王霸篇》

[注釋用國者:操縱國家的人,指國君。

[原文用國者,義立而王,信立而霸,權謀立而亡。三者明主之所謹擇也,仁人之所務白也。挈國以呼禮義而無以害之,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仁者不為也,扌樂然扶持心國且若是其固也。之所與為之者,之人則舉義士也;之所以為布陳於國家刑法者,則舉義法也;主之所極然帥群臣而首鄉之者,則舉義誌也。如是,則下仰上以義矣,是綦定也。綦定而國定,國定而天下定。仲尼無置錐之地,誠義乎誌意,加義乎身行,箸之言語,濟之日,不隱乎天下,名垂乎後世。今亦以天下之顯諸侯誠義乎誌意,加義乎法則度量,箸之以政事,案申重之以貴賤殺生,使襲然終始猶一也。如是,則夫名聲之部發於天地之間也,豈不如日月雷霆然矣哉!故曰:以國齊義,一日而白,湯武是也。湯以亳,武王以,皆百裏之地也,天下為一,諸侯為巨,通達之屬,莫不從服,無它故焉,以濟義矣1。是所謂義立而王也。

(《荀子·王霸篇》

[注釋務白:必須明白。

挈(qiè):提。此有領導的意思。呼:此有提倡的意思。

扌樂(luò)然:象石頭那樣堅硬的樣子。此句意為:用禮義正心治國的決心如盤石那樣堅定。

“主之”句:國君迫切地率領群臣追求的目標。極:通“亟”,急。鄉:同“向”。

綦:同“基”。綦定:基礎穩固。

案:語辭,無義。貴賤殺生:指賞罰。這句意為:再三強調用義的原則以進行賞罰。

襲然:符合的樣子。

夫:其。部:通“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