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齊一。以國齊義:用義統一國家。
一日而白:很快聲名顯耀。
1濟義:借助於義。
[原文彼王者不然,仁眇天下,義眇天下,威眇天下。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親也;義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貴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敵也。以不敵之威輔服人之道,故不戰而勝,不攻而得,甲兵不勞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
(《荀子·王製篇》
[注釋眇(miǎo):通“渺”,高遠。但眇天下:指仁德高於天下其他諸侯。
服人之道:指仁義。
[原文天下者,至重也,非至強莫之能任;至大也,非至辨莫之能分;至眾也,非至明莫之能和。此三至者,非聖人莫之能盡。故非聖人莫之能王。
(《荀子·正論篇》
[注釋盡:完。指完全做到上述“任”、“分”、“和”三事。
鄒衍[原文先列中國名山大川,通穀禽獸,水土所殖,物類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移,治各有宜,而符應若茲。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中國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環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中者,乃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際焉。其術皆此類也。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附《管子》語[原文霸王之形,象天則地,化人易代,創製天下,等列諸侯,賓屬四海,時匡天下;大國小之,曲國正之,強國弱之,重國輕之,亂國並之,暴王殘之。戮其罪,卑其列,維其民,然後王之。
(《霸言篇》
[注釋霸王之形:霸業和王業的模式。
創製天下:指製訂天下法製。
等列諸侯:劃分諸侯等級。
時匡天下:順應時勢,匡正天下。
曲國:指沒有走上正道的國家。
殘:殺。
戮(lù陸),通“戮”。此有懲處的意思。
維:維持,維護。
[原文夫爭天下者,必先爭人。明大數者,得人;審小計者,失人。得天下之眾者王,得其半者霸。是故聖王卑禮以下天下之賢而任之,均分以釣天下之眾而臣之。故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而世不謂貪者,其大計存也。以天下之財,利天下之人;以明威之振,合天下之權,以遂德之行,結諸侯之親;以奸佞之罪,刑天下之心;因天下之威,以廣明王之伐;攻逆亂之國,賞有功之勞,封賢聖之德,明一人之行,而百姓定矣。夫先王取天下也,術術乎大德哉,物利之謂也。
(同上[注釋任:今本作“王”,據許維校改。
世:今本作“伐”,據俞樾校改。
“以明威”二句:用強大的威懾作用,合聚天下的權力於中央。
明:盛。
“以奸佞”二句:用懲治奸佞罪行的手段,使天下人的思想就範。刑:通“型”,規範。
伐:功伐,業績。
一人:指國君。
術:通“遂”。術術即遂遂。據《爾雅·釋訓》郭注,遂遂為“物盛興作之貌”,在此形容先王之豐功偉績。
[原文天子出令於天下,諸侯受令於天子,大夫受令於君,子受令於父母,下聽其上,弟聽其兄,此至順矣。衡石一稱,鬥斛一量,丈尺一製,戈兵一度,書同名,車同軌,此至正也。
(《君臣上篇》
[注釋衡石一稱:統一衡製。
:古“準”字。
一度:統一規格。
(十二)論國家政治體製
秦以前,中國古代社會長期實行貴族共政體製。這種體製實質上是一種貴族民主製度。戰國則處於由貴族共政體製向中央集權的君主專製政體的轉化時期。處在這個時期的中國古代政治家、思想家,對未來統一國家的政治體製表現出極大的關注。稷下學者也不例外。
孟子繼承並發展了中國古代的民主傳統思想,主張建立以民為本位的國家政治體製,民眾在國家政治生活中應當有決事權。他曾以進賢、征伐為例,要求國王在處理問題時應當服從民意:“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取之(攻占燕國)而燕民悅,則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甚至象君位繼承這樣的大事,也應視民意向背而定:“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隻有天才有授予天下的權力;天授予天下不可能用言語表達,而是訴諸民意,“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也就是說,天意通過民意而體現,民意代表天意,君位天授實為君位民授。所以他又說:“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孟子還十分注重群臣在國家政權結構中的地位與作用,強調君臣之間應建立一種相互尊重的合作關係,反對下對上的絕對服從。臣尊君,即敢於直言規諫、革君之失:“責難於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吾君不能謂之賊。”君尊臣,就是對群臣的正確意見做到“諫從言聽”。如果再三規諫仍不聽從,異姓之卿可以自行離去,不予合作;貴戚之卿則可行使罷免權,另立國君。孟子認為,賦予群臣以這種監護國君的權力,對國家至關重要:“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在孟子以民為本位的政權結構中,臣權同民權相比仍不能不居於次要地位。這在《孟子·梁惠王下》第七章關於如何對待“左右皆曰”、“諸大夫皆曰”和“國人皆曰”的問題上,尤為明顯。
慎到倚勢尚法,主張建立“政從上,使從君”的中央集權體製,反對諸侯與天子相匹、大夫與諸侯相匹。但是他這種主張是以國家為本位的,國家法律具有最高約束力。即使是國君,也不能“舍法而以身治”,強調“事斷於法”,而不以“君心”為轉移,因而不同於後期法家的以國君為本位的君主專製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