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克服蘇聯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諸如教師的創造性不能充分發揮;對學生搞“教學與教育分離”;不注意發展學生的個性;師生關係較多地強調教師的權威和主導作用,而比較忽視教學過程中雙邊活動的學生一方等等,以阿莫納什維利、沃爾科夫、雷先科娃、沙塔洛夫等為代表的一些教育學家推出一種新的教育理論-合作教育學。

合作教育學的核心思想是強調把教學、教育過程建立在師生合作的新型關係之上。這種新型關係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在教學、教育中始終保持無條件的平等,師生都享有尊重、信任、相互要求的權利。

但平等,信任、尊重、相互要求,並不是說教師和兒童在生活經驗、知識、道德成熟性方麵不存在差異,而是這種差異存在於教師跟兒童進行公開的、信任的交往中,在交往中教師的個性,他的思想和內心體驗不是掩藏在他的社會職務的後麵,而是公開地呈現在兒童麵前,使兒童產生對教師的公開信任。把學生與教師從相互懷疑、缺乏友愛和真誠、恐懼中解放出來,形成一種把教師和學生聯合在一起的集體的、創造性的獨特的生活方式。當然,在師生合作中提倡平等、信任、尊重、友愛,並不是沒有任何要求的無紀律的混亂的合作教育,而是“將學生的嚴格要求和尊重統一起來”。在師生合作中體現嚴格要求,紀律、秩序、責任感和負責的獨立性。新型的師生合作式的教學、教育理論是在教學、教育實踐中不斷的探索總結出來的。這一理論認為,一個在心理學、生理學和社會學上來說是健康的兒童、少年、青年自身就具有勞動中實現自己願望的願望、有親近人的願望、幫助別人和得到別人幫助的願望,有良心、正直、忠實和榮譽感等屬性,他們絕不是與生俱來就具有極端利己主義、侵略性、懶惰等等屬性的。因 此,應以樂觀的態度去對待兒童,從事教學、教育,教師雖不了解而且不可能了解每一個獨特兒童的真正興趣,但教師卻能夠理解兒童的興趣,並且也能幫助兒童正確地、不加歪曲地意識到自己的興趣,同時,合作教育學也承認兒童內心世界是別人所看不到摸不著的東西,但對每一個細心周到地關心兒童的教師來說,始終是敞開的,在敞開的兒童內心世界中隱藏著社會所極端需要的有待得到發展的才能和善良的力量。要使這些內在的力量,由潛在的形式變為現實的個性,學校的教學、教育必須實現民主化;而民主化的實現必須有一個良好的集體。而良好集體的構建,是在充分的實現教師與學生合作的前提下形成的。

新型的師生合作式的教育學,乍聽起來似乎是一種教育方法,其實不然,它是由實際工作的教師們本人所創立的實用性較強的教育學。它倡導教育中的平等、民主、合作,在平等、民主、合作中,激起教師革新的激情;充分發揮教師的創造性;以其智慧、良心、文化素養和美好心靈去發掘學生心靈深處的潛能。因此,在一定意義上說,合作教育學是一種促進教學向民主化邁進的新的思想體係和方法論。

合作教育學者依據一定的理論,通過教學實踐的不斷總結摸索,得出實現教學、教育中師生的完美合作,必須遵循如下原則、要求:

1.教師與學生協同勞動這一原則就是要求在教學中通過協調教師與學生的關係,在平等、信任、友愛、尊重的氣氛中把學生吸引到一般的學習勞動中去,激發他們因成功、進步而享受到應有的樂趣,在教學、教育中不是教師帶著學生走向學科,而是教師領著兒童走向學科。教師不是以學習好的學生而感到自豪,而是以差等生得以變為優等生而引以為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