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使每一個學生都能講述教材要點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當掌握教材的要點--基本概念、規則、公式,敘述思路、解題方法等,並且加以牢固記憶。沒有充分的記憶儲存,就談不上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但是,掌握教材要點,不能靠死記硬背。記憶的前提是理解,目的是運用。記憶要依靠複習,隻有通過包括視覺記憶,聽覺記憶、動作記憶的多渠道的思維活動,才能牢固掌握教材要點。
實驗教師們各自以特殊的方法,把教材要點精心編製成易於記憶的綱要、圖表、算法口訣和“可見的行為模式”。教師一邊講解,一邊畫出這些簡潔的綱要和圖表,同時要求學生按照教師的思路同聲敘述,細心領會教師的思想。這些綱要和圖表是“以特殊的形式寫在紙上的一組供學生思考的關鍵性詞語、符號或其他信號,它們能使學生把課文加以壓縮或擴展”。學生在複習時可以默繪這些綱要和圖表,首先掌握思路,然後再補充事實和具體材料(這些具體事實和材料不必記憶,可以從教科書、參考書中去查閱)。可以說,這種教法的精髓是讓學生充分理解教材的邏輯結構圖式,然後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和運用。這可以說是讚科夫、達維多夫、布魯納等人的教學論思想的具體運用。
另一些實驗教師主張發展學生的知覺的“感覺形式”--即發展視覺,聽覺、動覺等器官的活動,以加強形象思維、情感領域和直覺思維,使之與“言語一符號思維”(邏輯-抽象思維)保持平衡,促進和諧發展,減輕學生疲勞。有的實驗教師在課表中增加並穿插安排舞蹈、音樂、繪畫、手工藝術勞動等動作性的課(尤其在小學),以保證學生良好的心理和生理發展。達維多夫稱這些活動為“發展性活動”。這也有利於學生在學習上相互合作,互教互學。
有的實驗教師讓學生事先備課,上台講新教材,接著組織學生評講,開展小組討論。有的則組織學生互教,輪流當“小先生”。
總之,他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單純由教師“教”,而且學生的“學”中也能滲透“教”和“自救”、“互教”的因素。
(四)自由選擇的思想
在傳統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活動完全聽從於教師。教師的活動壓製了學生的積極性、獨立性和創造性。學生對於“學什麼,學多少,怎樣學”沒有發言權,他們隻完成執行性的職責。
實驗教師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體會他們跟教師是誌同道合的合作者,所以在一切可行的場合,教師都給學生提供自由選擇的機會。例如,有的實驗教師讓學生選擇“做哪些作業?難一些的,還是容易一些的?”有的教師一次出100習題,讓學生自己決定這一天做多少題和做哪些題。在教語文課時,教師讓學生自己說出哪些難詞應當寫在黑板上。甚至有的實驗教師,把該年級學生尚未學過的教材中的習題也夾在供選擇的作業題中,向兒童的求知欲“挑戰”。
自由選擇的做法能使兒童體驗一種受尊重、受信任的情感,他們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又由於兒童有一種好勝心、競爭意識,所以,他們往往主動地選擇難題,做更多的習題,從而把學習從“要我做”變成“我要做”的事。這裏有一些微妙的心理機製,麵不是簡單地、表麵地改變一下教學方法。
可以舉遊戲為例來說明。遊戲是自由的,不能強迫兒童做遊戲。
雖然遊戲有嚴格的規則,但它給與參加者以自由選擇的權利。遊戲的參加者沒有束縛感,隻有平等的感覺。在遊戲中,兒童從外來的壓力和別人的指揮下解放出來了。所以,他們自願地克服困難,哪怕碰得頭破血流也不報怨。
在傳統的教學中,沒有充分研究和利用兒童心理的複雜機製,所以,導致學生不能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實驗教師們還認為:“自由選擇是發展創造性思維的捷徑。”有不少兒童不能進行創造和構想新事物,但是,即使最缺乏創造能力的兒童也都會選擇。這些學生有了自由選擇的權利,他們就會逐漸獨立活動並且與別人合作,得到自我發展,使創造性的因素逐漸成長。
(五)“最近發展區”
和超前學習“最近發展區”的思想是蘇聯心理學家Л.維果茨基的巨大貢獻。蘇聯傳統教學往往隻局限於在兒童的“現有發展區”(即兒童業已達到的發展水平)內進行工作,所以它不能促進兒童的發展。學生已經學會和已經能做的,大可不必再教;學生通過自己努力或者同伴稍加幫助就會做的,也可不必再教。實驗教師們認為:“我們應該在兒童的最近發展區采取行動”。這就是說,要在學生的“正在成熟而尚未成熟的心理機能上下功夫”。通俗地說,教師教給學生的東西和要求學生掌握的東西要有一定的超前性,有一定的困難。學生隻有在教師的幫助和合作中才能克服這些困難。學生正是在這種克服困難的努力中得到加速發展的。例如,剛入學的兒童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日常用語。這是他的“現有發展水平”。開學後,教師立即要求他認字、寫句子,即發展他的書麵語;這裏就有困難,兒童要付出努力,才能得到發展。而且,通過發展書麵語言,才能把口頭語言的水平大大提高。沒有困難的學習會使兒童對學習失去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