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蘇聯實驗教師們的教育主張(1)(1 / 3)

蘇聯有一批教師和校長進行了長期的教育實驗。1986年月,蘇聯《教師報》邀請了其中一部分全國著名的教師進行會晤,交流思想和總結經驗。他們討論的結果,寫成《合作的教育學》一文(發表在《教師報》1986年10月18日,中譯文載《外國教育資料》

1987年第2期),該文立即在全國引起強烈的反響和熱烈的爭論。

隔一年,這些教師又進行了第二次會晤,寫成《個性的民主化》一文(發表在《教師報》1987年10月17日,中譯文教《外國教育資料》

1988年第1期)。他們的經驗,在蘇聯被稱為“革新的經驗”;他們的教育思想有許多不同於蘇聯一貫公認的提法。對此,蘇聯教育界看法不一,開展了激烈的辯論。

(一)關於師生關係

師生關係問題是全世界都在研究和爭論的一個教育上的核心問題。實驗教師們認為,在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實踐中,教師淩駕於學生之上,以教育者自居,以“嚴格要求”為借口,以強製的手段訓斥、羞辱,特別是打壞分數、向家長告狀等,來強迫學生服從教師的意誌(雖然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出於好意)。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傷害兒童的自信心、自尊感,引起兒童對教師的反感甚至怨恨。這樣的師生關係很容易扼殺兒童的學習興趣,致使他們不喜歡學習,不肯勤奮努力。在師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家長之間、家長和教師之間形成許多衝突和矛盾。

實驗教師們主張,一定要使學生“確立新的學習動機,從學習的內部獲得學習的推動力”。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使每一個學生“感到成功、進步和發展的歡樂”;哪怕是能力最差的學生,也不能讓他意識到“自己的落伍”和體驗“自己什麼也不行”的情感。“寧可化整整一年的時間認認真真地幫助一個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使他真正地學會學習,也比幫助一陣子就丟掉,結果一事無成的好。”“教師們通常以自己的能力強的學生而自豪,而我們引以自豪的是使能力差的學生變成能力強的學生。”

但是,這一點並不容易做到。必須在教育思想上來一個根本的轉變。必須承認,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過去的觀念是:“你不會學習,我來教你學習;你不願意學習,我來強製你學習。”

現在應當改為:“你不會學習,我來教你學習;你不願意學習,我來吸引你學習。”所謂“吸引”,就是“使兒童樂意學習,使他們樂意參加到教師和兒童共同進行的教學過程中來”。“我們可以把這種教育學稱為合作的教育學”。

(二)“學校不要分數行嗎?”

在蘇聯學校的實踐中,分數是重要的評價工作。他們采用五級記分製,即:5分(優)、4分(良)、3分(可)、2分(差)、1分(極差)。其中3分相當於“及格”。實驗教師經過長期的研究與試驗,證明“不給學生打壞分數”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大有益處的。特別是對小學生,因為他們年齡小,往往還不知道分數為何物,他們如果接二連三地得“分”,在學習上遭受失敗和挫折,在同學、教師、家長的眼裏變成“低人一等”的人,這會嚴重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降低他們的“社會地位”,損傷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感,從而壓抑他們的學習興趣,迫使他們疏遠教師和學校,從“難以教會的學生變成難以教育的學生”。

有的實驗教師在小學階段不給學生打分數,而用一種實質性評價(содержатедьнаяоченка)來取代傳統的形式的評價(формадьнаяоченка)。有的實驗教師不給小學生打不及格分數,或者在學生作業完成得不滿意時暫時把打分數的地方空著,讓學生重做,直到學生改正錯誤後再給他打個好分數。這樣做的根據是:有的學生思維敏捷一些,另外一些學生思維遲緩一些,各個人解答問題的速度不一致,但後者絕不是不願學習或者不會答題。隻要讓後一種學生有時間“想一想”,或者稍許給以幫助,他們就能完滿地掌握教材。“懶學生畢竟比我們所想象的要少得多,隻有在兒童遇到了力不勝任的學習任務時,他們才會變得懶惰用起來。”這就需要教師及時發現,加以補救,而不是簡單地打個壞分數予以“最終判決”。

簡單地用壞分數對學生的學習加以“判決”,會使學生不再願意重新思考做錯的題目。“有一部分學生的思維能力較差,一碰到微小的困難,思維就停頓下來了。”這時候,教師不應斥責他們懶於思考,不應用壞分數給以懲罰,而是應當盡可能地給以幫助。“對於思維能力和學業成績處於低水平的學生來說,起決定作用的不是別的什麼,而恰恰是自尊心”。

實驗教師們認為,學校不應當把分數變成令人頂禮膜拜的“偶像”,當成驅趕學生的“鞭子”。他們並不籠統地反對分數這種目前尚不能完全取消的評價工具。但是,要逐漸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評分的含義。同時,實驗教師們試驗了師生共同評分、訓練學生自我分析和自我評分等辦法,使評分起到鼓勵、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