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衡量道德修養水平的標準及其方法論原理(4)(3 / 3)

采取多樣的方法對學生進行研究,有助於校長向教師和教導員指明,如何調查學生的修養水平並確定在學校教學的某一階段上個性的發展水平。假如班主任摸透了學生的道德發展水平,那末,他就能提出更為複雜的教育任務,擬定出能保證所定任務得以完成的各種必需的活動計劃。

有科學依據的計劃安排能使一至三、四至八和九至十各個年級的學生達到應有的道德修養水平,使學校、家庭、社會團體對學生個人道德成熟所施加的一切影響統一起來。道德教育計劃的質量隻有在下列條件下才會完全令人滿意:計劃內容符合學生集體和各個學生的發展水平;計劃便於在工作中運用;在計劃中把任務平均地分給計劃執行人員;指出了薄弱環節,以便督促加強;能保證克服難免會產生的困難;能指出集體的前進方向;能及時對計劃作出修正。

道德教育的各種計劃應該彼此聯係、互相配合、互為補充。在目前已將教育科學的成就和先進經驗應用於道德教育的組織工作的情況下,教師、班主任、教導員、少先隊輔導員的教育活動計劃的擬定應該是有根據的和靈活的,應當科學地組織他們的勞動,以便用最少的勞動消耗,獲得使學生道德修養達到最佳水平的效果。

對教育工作實施集體領導(教務會議、聯合教學小組)能幫助校長製訂正確的路線,規定出教師、班主任、教導員活動的基本組織方式和方法,以及調查教育水平的主要方式和方法。但是,學生道德教育的成敗,很大程度取決於校長能否同這類教導工作者個別或分組進行係統的、耐心細致的工作。

校長定期召開同類的聯合教學小組領導人會議(在大的學校裏)或者全體班主任會議(如果學校不大),討論教育工作中最迫切的問題,向他們傳達教育部、國民教育部門(地區)有關學校的命令和指示。在這些會議上提出與目前實施的教育措施、調查教育水平的方法有關的指導性的和教學法性質的問題;聽取有關任務完成情況的總結報告或情況報告。

教師和教導員的教學法水平通常是不平衡的。校長的任務就在於領導全休教師的各項活動,保證教師在學生道德教育方麵達到應有水平。因此,校長和副校長應經常關心各年級學生的活動狀況以及對集體和各個學生進行的教育工作的內容。全麵研究各年級的教育工作情況,能使校長及時給教師在組織道德教育的過程中以非常重要的幫助。

在對教師、班主任和教導員進行集體的或個別的工作中,重要的不僅僅是給予教學法的指導,而且還要對學生在學習和受教育的各個階段的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的組織和實施進行監督。同時,學校的領導者應當遵循列寧的教導,做到“大量節約人力,建立嚴格的製度和同誌的紀律。”

學校校長對學生的生活及道德修養水平、學生對學習、勞動以及社會活動的態度進行觀察,根據觀察的結果以及通過檢查作業和學生、學生家長、社會上的各界代表的談話,判斷和確定教師和班主任的教育工作效率。為此,校長在一個學日或學周內對某一學生集體進行觀察是十分重要的。

校長應以列寧的教育思想作指導,運用教師的創造性的教育活動的經驗,解決我黨和人民向教師和學校提出的關於道德教育的最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