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樟木遊記(1 / 1)

西藏聶拉木縣城南部即為樟木鎮,是國家一級陸路通商口岸,位於喜馬拉雅山南麓,與尼泊爾王國接壤。中尼友誼橋把兩國緊密地連在一起。這裏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溫和多雨,四季如春,自然條件十分優越,是理想的遊覽觀光之地。

筆者作為山東煙台援藏幹部到聶拉木縣工作,有幸一睹樟木的風采。從縣城出發到樟木鎮,一路上,千岩競秀,萬壑爭流,雅景目不暇接,幾百米高的懸崖絕壁和曲折幽深的道路,令人驚心動魄。停車照相,立於峭崖之上,留下了永久的紀念;俯首下瞧,滿目深淵,發源於希夏邦馬峰的波曲河水奔騰咆哮,滔滔不息。走至溪流,喝點山泉,涼爽可口,甜人肺腑。車行其間,藍天一線,猶如仙境;沿途峭壁,鬼斧神工,刀削一般;涓涓細流,順崖暢歡,水簾如帛;千溝萬壑,瀑布飛流,直下千丈,氣勢無阻,聲響千裏之外,使人不自禁地想起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著名詩篇:“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而筆者到此,更不勝感慨:“半山腰下遊雲彩,處處瀑布掛陡崖。飛流直射三千丈,李白當悔未

曾來。”放眼望去,山上山下,蒼鬆翠柏,古樹參天;竹林草叢,茂密青綠;珍禽異獸,時隱時現。繞山而轉的中尼公路兩邊,到處盛開著黃的花、紅的花、紫的花、白的花、藍的花、粉紅色的花、藍白色的花、金黃色的花,使人仿佛進入了花的世界。對麵的尼泊爾山上更為險峻,綠樹成陰,鳥語花香。不出此地,可領略異國山水風光,盡享佳景妙地之樂。真是“橫看成嶺側成峰,世界屋脊盡風景。欲識樟木真麵目,親臨此地見分明。”無怪乎中尼公路樟木鎮路段被稱為黃金旅遊線,概因如此。

西藏和平解放之前,樟木鎮隻有幾十戶夏爾巴人家(不在中國56個民族之列),生產和生活極為落後,“房無三尺高,地無三尺平”。自196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中尼公路建成通車之後,樟木即被辟為外貿口岸。前些年,由於種種原因,發展一直不快。改革開放以來,樟木口岸的邊貿發展日新月異,來這裏經商和旅遊的國內外人民來來往往,絡繹不絕。樟木鎮已今非昔比,去年進出口商品總額2.3億元,每平方米地價達1500元以上,素有祖國西南邊陲的“小香港”之稱。

我們來到樟木口岸,隻見螺旋形的街道上商店林立,貨架上的物品琳琅滿目;顯眼的海關大樓、邊檢大樓、衛檢大樓、動植檢大樓、外貿大樓、藏胞接待處大樓、駐軍大樓等現代建築,傍山而起,沿路而興,點綴在陡山叢林之中,更顯嫵媚多姿。白天,雲霧環城而流,人們在雲中遊動,就象生活在天宮;夜晚降臨,綿綿細雨,時斷時續,綠林之中,燈光點點,一派山城夜景。

各族人民在這裏安居樂業,百萬富翁並不鮮見。特別是自古以來定居在此的夏爾巴人更覺生活甜美。樟木鎮女黨委副書記次典拉姆激動地說:我這個農奴出身的孩子,被黨送往內地學習,當上了國家幹部,還被選為區、縣人大代表,真正成了國家的主人。而我們夏爾巴人過去被趕到深山老林,過著近乎於原始人的生活。如今家家戶戶安上了電燈、電話,看上了電視,用上了冰箱、洗衣機,買上了汽車、摩托車,真是新舊社會兩重天。沒有共產黨,沒有社會主義製度,沒有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就沒有我們夏爾巴人的今天。在這裏,我還聽到了許許多多動人的故事:近幾年來,過去遠嫁到尼泊爾的夏爾巴姑娘紛紛攜帶子女返回家,其夫跟隨而來,不願回國。而尼泊爾姑娘找到樟木鎮的小夥子為婿,皆引以為豪,感到無上光榮。樟木鎮還是珠峰自然保護區最重要的動物保護區。今年七八月份,森林中的雪豹、豺狼咬死了牧民的15頭犏牛、30多隻綿羊;狗熊糟蹋了數十畝玉米。但居民忍受著經濟損失,堅持嚴禁殺生,不肯傷害一隻野獸,使樟木成了野生動物繁衍生息的樂園。

幾次往返樟木鎮,更使我這個煙台遊子對它產生了濃厚的眷戀之情。樟木,你象一顆光輝燦爛的明珠,必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變成一位穿著五顏六色服裝的夏爾巴少女,不斷發育成長,更加光彩照人,也必將被世人所矚目,所向往,成為西藏尤其是聶拉木縣經濟騰飛、事業發達、人民幸福的希望之地。

我愛你,誘人的樟木;煙台人更愛你,美麗而壯觀的樟木。

(1995年《膠東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