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酒歌輕拂聶拉木(1 / 1)

煙台市對口支援的西藏聶拉木縣,雙方人員交流和接觸逐年增多。為了增進漢藏民族的友誼,讓家鄉人民進一步了解西藏民俗風情,這裏介紹一下藏族酒歌與酒文化。

由於藏族人民大都生活在高原的寒冷地區,為了禦寒,藏族獨有的青稞酒,就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飲品。

西藏有兩種青稞酒,一種是低度酒,多為民間釀製,不宜久存,隻供短期內飲用。另一種是用蒸餾法加工而成的35度青稞白酒,則可裝入密封的容器內,長期存放。由於酒度不同,也就形成了飲用習慣上的差異。在聶拉木縣,盛行喝10度左右的低度青稞酒,人們多用喝啤酒的杯飲用。

在西藏,無論是藏曆新年、慶豐收的望果節,還是婚喪嫁娶、生孩子滿月,最不能缺少的就是青稞酒。現在,人們辦酒席的名目很多,不僅遷入新居要請親友飲喬遷酒,而且孩子考上大中專學校或到內地上學,也要請酒,此外還有接風酒、歡送酒等。

和藏族同誌一起喝酒,是有很多習俗和酒製的。在眾人同時飲酒時,一般是向德高望重的長者或職位高者敬獻青稞酒,然後按順時針方向依次敬酒,反之則不許,這是規矩。敬酒者一般應用雙手捧杯舉過頭頂,敬獻給受酒者。而受酒者則要用雙手接過酒杯,然後用左手托住,再用右手的無名指輕輕地蘸上點杯中酒,向空中彈三下,如此反複三次。有的人口中還要輕聲念出:“紮西德勒彭鬆措”等吉祥的祝詞,然後再飲。

飲酒時,要遵循藏族人的“三口一杯”製:受酒者先飲一口,敬酒者續滿酒杯;受酒者再飲一口,敬酒者又續滿酒杯;受酒者第三次再飲一口,敬酒者第三次續滿酒杯,此時受酒者則將杯中酒一飲而盡。滴酒不剩者,才是最有情意的。

敬酒時,敬酒者要唱酒歌,在聶拉木縣,我們慣唱的敬酒歌詞是:

閃亮的酒杯高舉起︱這杯酒裏盛滿著情和意︱祝願朋友吉祥如意︱祝願大家一帆風順︱歡聚的時刻雖然是這樣的短暫︱美麗的花朵卻開在咱們的心裏︱幸福的回憶永遠留在咱心裏。

若不唱,受酒者可以拒絕飲用。敬酒者敬上酒,受酒者接過酒杯,即可要求敬酒者唱酒歌。有時敬酒者斟滿杯中酒,走到賓客前即開始唱歌,唱到一半時,再將酒杯敬上。在西藏,常流行罰酒製度,一般可以分作“較羌、過羌、涕羌、佐羌和樂羌”等形式。所謂較羌,意為快酒,即在敬酒者唱完歌之前,受酒者將杯中酒過快飲幹。唱酒歌時,杯中無酒是不禮貌的,故而需罰酒一杯。所謂過羌,意為慢酒,即在敬酒者唱完歌之後,受酒者沒飲完杯中酒,被視為反應遲鈍,也要罰酒。所謂涕羌,意為滴酒,即在敬酒者唱完歌之後,受酒者正好把杯中酒飲掉,若杯中能滴出幾滴酒,就要罰酒。不飲酒的人,可說明理由,一般不會強迫飲酒的。但在敬酒者唱完酒歌後,你若偷偷地將酒倒掉,將被視為極端無禮的行為,會招致更為嚴厲的處罰。以上罰酒是對飲酒者而言的。若敬酒者將歌詞唱錯或忘記歌詞,也要罰酒一杯,這稱為佐羌,算是因出醜而罰酒。有時,敬酒者唱歌極其出色,讓在座者愉悅備至,受酒者可接過酒杯後,反過來向敬酒者獻酒,表示對敬酒者唱歌的讚賞,這杯酒則稱為樂羌。

藏族民間的酒歌內容非常豐富,主要包括祝福、讚美及稱頌等形式。聽到這美妙的歌聲、吉祥的祝福,麵對噴香的青稞酒,又有誰能不開懷暢飲呢。

為了讓對方喝下敬獻的青稞酒,藏族同誌還常把手中的美酒比作甘露,真情地唱道:我手中的甘露美酒︱是神仙降下的美酒︱是大地釀造的青稞酒︱願青稞在漢藏境內豐收。

這樣的酒歌在藏族地區到處可以聽到,它保留著傳統的內容與風格。此外,隨著社會的發展,受群眾歡迎的流行歌曲也經常作為酒歌的替代品出現在酒宴上。如《九月九的酒》、《年輕的朋友來相會》等,這就擴展和豐富了酒歌的內容與形式,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如今,進藏的漢族幹部、工程技術人員逐年增多,在歡迎與歡送等酒宴上,還非常流行這樣一首標誌著漢藏民族團結、不帶酒字的祝酒歌:

太陽和月亮是一個媽媽的女兒︱它們的名字叫光明︱漢族和藏族是一個媽媽的女兒︱咱們的媽媽叫中國。

在這片有著如此眾多能歌善舞者的大地上,可謂青稞酒香飄雪域,數首酒歌繞屋脊。

(1997年《煙台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