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聶拉木——唐僧取經之路(1 / 1)

最近,筆者閱讀史料,始知聶拉木縣竟是唐僧“西天”取經之路。

唐僧(唐玄奘)到印度取經,確有其人其事。以前,總以為唐玄奘一行是從昔日的京城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到西域(今日的新疆),越過帕米爾高原,進入印度的。如今看來,隻對了一半。原來,唐玄奘師徒進入帕米爾高原後,並沒有向西南行進,而是轉向東南到了岡底斯(今日西藏阿裏地區),又沿著雅魯藏布江的源頭(獅泉河)向東南前進,到了當時屬於阿裏地區管轄的聶拉木縣東部邊緣,由當地人作向導,越過希夏邦馬峰下麵的各布拉山口,經今日聶拉木縣境內的乃龍、門布和波榮鄉,向南到了尼泊爾,然後到了印度。

元代和元代以前稱尼泊爾為泥婆羅,克?東杜先生在《西藏與尼泊爾之早期關係》一書中,提到唐玄奘拜見泥婆羅王的情況。細查《大唐西域記》,確有關於唐玄奘朝覲盎輸代摩的記載。這個盎輸代摩,就是泥婆羅王阿姆蘇?瓦爾瑪。唐玄奘拜見泥婆羅王之後,才得以準許,暢通無阻地到了印度,得到了印度佛教經典,取得了真經。

曆史資料記載,聶拉木縣是西藏與尼泊爾交往的必經之路。公元632年,泥婆羅王女兒布裏庫蒂公主與唐朝文成公主同嫁鬆讚幹布,途經聶拉木境內時,鼓樂喧天,旌旗逶迤,送親和迎親隊伍浩浩蕩蕩,頗為壯觀。而印度佛教傳人西藏,印度高僧走的也是聶拉木之路。

從以上事實不難看出,當初唐玄奘確實是途經聶拉木,才到尼泊爾和印度的。從唐僧“西天”取經的艱難程度來看,選擇聶拉木之路,也許是他的明智之舉。(1997年《煙台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