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烹飪,有著悠久的曆史,是一門獨特的文化藝術。
藏族認為,吃飯雖是人生大事,但一味追求吃喝,不務正業,如同禽獸。《薩迦格言》中說:“不分有益無益,缺少聰明才智,一味講求吃喝,純屬無毛的豬玀”。還有一首諺語說:“紅藍寶石價連城,美酒佳肴上宴席,如果得來無道義,視如流水和頑石。”這些,充分表現了藏族飲食方麵的道德觀。
藏族講究飲食是為了尊重客人。凡是到過西藏的人,第一印象就是他們的熱情好客。廣闊的雪域高原,人煙稀少,方圓數十公裏,也就幾十戶人家。村裏一旦來了外人,家家戶戶競相供給飲食。如果來人缺少盤纏,人們還會為他備足旅途中的食物。假如有人不敬過客,不供給食宿,就是敗壞了村風,人人得以誅之。來客如果是某家親友,全村人都會前來問訊,相邀家中,殺牛宰羊,做飯煮茶,輪番敬酒,唱歌跳舞,通宵達旦,必使客人酒足飯飽,心暢意樂。有的家庭主婦為了防止嘴讒的孩子,常把美味佳肴珍藏起來,以備客人到來之需。所以,村裏的孩子們常盼來客。一旦客人進村,爭相拉客進家,以沾點美饌餘惠。下鄉的路上,我們隻要遇見藏族群眾,他們總會主動地跟你打招呼,詢問需不需要幫助。一次,我們坐車駛進門布村,來到藏族婦女幹部家裏。她非常熱忱,趕緊敬獻青稞酒和奶茶,還請吃糌粑、風幹羊肉。你吃了喝了,她挺高興的,真把我們當作貴客了。
藏族把吃的東西分為食物和飲料兩大部分。食物分為:穀物、肉禽蛋油菜等,其中,肉類又分為陸地、水裏、水陸兩棲3項。藏醫認為,陸地動物肉的性味輕、涼、粗,吃了可驅風痰之熱;水裏動物的肉細、沉、熱,吃了益於腸胃,可療風寒諸病;兩棲動物的肉兼有上述兩種性味。飲料分為水、奶、果汁、奶茶、酥油茶等。其中,水又分井水、河水、雨水、泉水和海湖之水、森林之水、冰雪消融之水、大河常流之水等。宣傳部長索巴常講,他隻要有青稞酒喝,可以一輩子不吃飯,保證安康無事。
藏族居住區,開水浮點一般為攝氏80度左右,在沒有高壓鍋的年代裏,隻得生食牛羊肉。不過,如今在聶拉木縣,藏族同胞也喜食在高壓鍋裏煮熟了並放有調料的牛羊肉、油炸的魚、肉、油條、麻花和各種炒菜;吃的麵食已不是單純的糌粑,而多為大米、饅頭、水餃、麵條、混頓等,他們的飲食習慣早日發生了重大變化。
藏族民間認為,飲食是一種學問,加工飲食是一門技藝。因此,他們對有飲食加工技藝的人非常尊敬,給予了相當高的社會地位。尤其在偏遠的鄉村,不論是婚嫁喪葬還是集體慶典、發生糾紛,都會請做菜做飯好的人參入決斷。
離藏的前一天晚上,在拉薩市工作的我省同誌特意請我們吃了一頓藏餐,吃的菜肴全是藏族一級廚師做的,別有風味。
(煙台日報連載之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