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名刹古寺基本類同,但卻有區別,這就是西藏特有的唐卡藝術。她把眾多寺廟裝扮的更加迷人。
唐卡是用彩緞裝裱成的一種卷軸畫,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濃鬱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曆來被人們視為珍品。我於1995年在聶拉木縣波榮鄉白馬曲林寺看到的27幅唐卡畫,全是700年前由金線銀絲織成的。當時,每幅價值一兩百萬元。現在如果拍賣,每幅也值千萬元以上。
從西藏繪畫藝術的曆史上看,唐卡是鬆讚幹布時期興起的一種新的繪畫藝術。特別是佛教的傳入,使一種作畫隨意、不受建築限製、便於懸掛、易於收藏、有利於宗教宣傳的新的繪畫形式應運而生。此後,唐卡和壁畫比翼雙飛,成為西藏繪畫史上兩顆鮮豔的明珠。
西藏唐卡源遠流長,主要反映了社會曆史、生活習俗、宗教活動、人物傳記等,內容豐富,數量可觀。在沙迦寺,我看到吐蕃時期的一幅“桑結東廈”唐卡,上麵畫有35尊佛像,古樸而典雅,頗似敦煌石窟中的繪畫風格。到布達拉宮,我又見到宋元時期的帕瑪頓月珠巴、貢塘喇嘛像、米拉日巴傳記3幅唐卡,樸實而簡括,以清秀的色彩加以渲演,堪稱佳作。明清兩代,中央政府為了統治西藏,采取敕封佛教各派首領的辦法,明封八王,清封達賴、班禪及呼圖克圖,不僅促進了社會穩定,也使唐卡藝術發展到了頂峰。以拉薩為代表的前藏唐卡,構圖嚴謹,筆力精細,善於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以日喀則為中心的後藏唐卡,用筆細膩,風格華麗,構圖飽滿,著色濃豔。這些唐卡,都是曆代著名畫師和寺廟喇嘛們畫的,留下名字的鳳毛麟角。
唐卡的質地各式各樣,多是在布、絹和紙麵上彩畫,還有許多刺繡、織錦、緙絲和貼花等唐卡。這些織物唐卡,花紋精致,色彩明快,質地緊密而厚實,具有很強的觀賞性。有的還在五彩繽紛的花紋上,用珠寶鑲嵌其間,珠聯璧合,相映成趣,顯得華麗精美。
現在,唐卡藝術正在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在一大批藏畫家和僧尼的不斷努力下,進一步發揚光大,放射出奇麗斑斕的光彩。
(煙台日報連載之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