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拉木縣為珠峰自然保護區,是野生動物的天堂,珍禽異獸各有野趣。
1、野牛
野牛,實指野犛牛,體格碩大,是高原的“巨人”,重達一噸,力大無比,可拱翻載重10噸的卡車。
米瑪副縣長談起野犛牛,滔滔不絕:它的頭非常大,兩角間的頭頂部位可並排坐兩個人。把一頭野牛肢解,其肉需要8頭馱牛馱走。野牛皮堅硬,做成菜板切肉,幾十年用不壞;牛角可用來盛物。野犛牛喜食柔軟的邦紮草,夏季用牙啃,冬天用舌舔。它的攻勢有三:一是角抵,可挑穿幾隻野獸。二是腳踩,會把人畜踩亂。三是舌舔,舔一下,老羊皮襖粉碎;舔兩下,人畜血肉開花。野牛端莊、憨厚,動作緩慢,一般不主動攻擊人類,隻有自身受到傷害時,才凶相畢露。過去有些地方的獵人為生活所迫,常常聯手獵殺野牛:一種是在野牛出沒的地方挖陷井,當野牛落井之後,就隻能任人宰割了。另一種是選好槍和大一點的子彈,提前踩好呈三角形並隱蔽的3個點。當野牛進入伏擊圈時,東邊的獵人打一槍,野牛朝東拱去;緊跟著,西邊的獵人又打一槍,野牛掉頭朝西奔去;北或南邊的獵人趕緊再打一槍,野牛轉身朝北或南邊跑去。這樣,反複幾次,野牛被打得暈頭轉向,隻能飲彈身亡。由於獵人常常反被野牛所害,所以,現今的獵人大都洗心革麵,再不打野牛了。
2、野驢
野驢,最為英俊,比馬還漂亮。下鄉途中,我每次在大草原上都能碰見,三五成群,奔跑起來,矯健而灑脫。其跑速與豐田轎車大致相等。有一次,我們開著越野車差點追上,看得清楚極了:藏野驢全身灰褐,隻有腹部和四隻小腿白白的,象戴了白肚兜,穿了白襪子。富有彈性的四蹄飛奔時,柔韌而醒目,加之尾巴微微翹起,全身呈流線型,身後騰起塵土,更顯威武秀麗。野驢耳長膽小,警覺性高,最怕狼群。所幸的是藏族人民曆來不吃驢肉,所以,野驢始終保持了種群優勢。
3、野羊
野羊,種類較多,有黃羊、野山羊、盤羊、羚羊、攀岩羊等。
黃羊,毛色微黃,多半生活在溝壑、溪流兩邊。
野山羊,酷似山羊,毛色灰白。
攀岩羊,灰色,多生活在懸崖峭壁間。聶拉木縣城東邊的河邊陡岩上,經常能見到幾十隻、上百隻在走動。目中無人,悠閑自得。
盤羊,群體紀律強。一群盤羊吃草,會派一隻在山頭守衛瞭望。到時,另一隻上去把前一隻替換下來。它有看遠不看近的弱點,常常被野獸所害。它的長角粗壯地彎成兩個圓圈,可作為現代人的圖騰,是西藏最美的工藝品。
羚羊,角直且長,善於奔跑,是雪域高原上的流浪者。它們組織很嚴密。牧人形容說:天上的大雁,地上的羚羊。每年藏曆4月間,母羚在奔赴遙遠的產羔地前,先要與前一年產的小羚分開。有的小羚不情願,公羚便出麵幹涉,或用長角把小羚抵開,或者把小羚抵死。然後由公羚護送大批母羚趕往傳統的接羔育幼草場。育羔期間,公羚在草場四周嚴密警戒,保護母羚和幼子。返回家園時,公羚們又擔當騎士角色,或當頭羊,或作後衛,簇擁著數千隻母羚、幼羚隊伍,浩浩蕩蕩,不論遭到獵人的伏擊還是遇到野獸的傷害,千百年來一成不變的在這條羚羊路上走著,不反顧,不停留,從容前進。
4、雪雞
1997年8月的一個星期天,我與到聶拉木縣探親的妻子一同爬上縣城南坡,行至約100米時(海拔實為4100米),突然發現幾隻象雞飛禽在草地上走來飛去,不時地啄食一些昆蟲、草籽和植物根莖葉果。妻問:“這是什麼雞”。我說:“這就是一直沒見的藏雪雞”。
隻見這些藏雪雞體形大小與我們內地的家雞相似,重約3斤,雌雄羽色相同,頭和頸呈褐灰色,翅膀有一大塊白斑,上體棕色,下體白色,前額和胸部各有暗色環帶。我剛上前,藏雪雞撲楞楞、撲楞楞地飛向不遠處。我無心追趕和傷害它們,又向山頂爬去。
據當地藏族幹部講,藏雪雞一般六七隻成群活動,到冬季多達上百隻一群,在那些被野牛野羊踏開的地方尋找食物。它時而會來到縣城邊上的民居附近覓食,夜晚便在岩石縫隙中過夜。由於其身上長了一身保護色,遇有天敵猞猁、狐狸、禿鷲時,就原地不動裝死,伏身不動,很難被發現。白天群雞休息時,經驗豐富的老雞會站在高處放哨,一遇危險,老雞便長鳴報警,其他藏雪雞聽到信號,會迅速逃離或隱避。我問:“你打過藏雪雞嗎?”答:“你忘了,我們這裏有嚴禁殺生的習俗麼,所有的飛禽走獸都會受到保護”。
5、雪豹
說實話,我沒有親眼見過雪豹。但身在雪豹家鄉,當地群眾也告知了雪豹的情況:雪豹,外形似虎,前額隆起,耳小尾長,全身淡灰,背部、體側和四肢外緣長有不規則的暗環,胸腹部呈白色,無斑紋,棲息於青藏高原的雪山峻嶺。
聶拉木有數十萬畝鬆樹、樺樹林,數以百計的雪山銀峰,是雪豹繁衍生息的樂園。在充碓、雪布崗、希夏邦馬自然保護區內,都有雪豹活動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