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爺爺小的時候,家裏做的是錢莊和布匹生意,祖上是山東出了名的大戶。當地的人留傳過一個笑話:說是當年黃河泛濫,有一個乞丐,就是逃荒要飯的,路過我爺爺家門口,想進來討碗飯吃,這家夥不懂事的很,擤了把鼻涕就順手往朱漆大門邊上這麼一抹。被我爺爺的媽媽,就是我的太奶奶看在眼裏,硬是拿個掃帚將那乞丐給攆出去了。
乞丐站在門口好一頓罵街,惹的全村的男女老少都過來看熱鬧,後來有一個年長一些的老人看不下去了,就對那乞丐說:“你快走吧,你罵她,她也掉不了兩斤肉。得饒人處且饒人,罵到天黑肚子又餓了不還得繼續要飯嗎?”這乞丐聽了決定有理,但突覺的肚子疼,剛想在村頭上的玉米地裏行個方便,轉而又一想“娘的,老子有屎也不肥了你家這片地。”就憋著提著褲子走啊走,從清早走到了傍晚,才在路邊的一片高粱地解決了。
出來時見有個路人,上前便問道:“小哥,這是哪個莊了啊?”
路人答道:“大劉莊!”
“嘿嘿!那這片地是你們莊上的吧?”
“後麵老孫莊上的,這都是他家的地。”路人說的老孫莊,就是我爺爺的莊,爺爺叫孫廣賢。而這片地,卻還是我爺爺家的地。這一下氣的這乞丐就提著褲子跳著高的罵,末了還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哭著唱:“哎呀!我地天啊!這家人不積德啊!老天你也不長眼啊!咋偏偏叫我肥了他家的地啊?!”
當然這是大家茶餘飯後的戲謔調侃的笑話,多少帶著點有錢人“為富不仁”的味道,但實際上我家的人並非如此。
爺爺從小喜歡讀書,尤其是神怪一類的書:《搜神記》、《山海經》、《西遊記》、《封神演義》、《閱微草堂筆記》、《聊齋誌異》等等,能看的全都看了,不能看的他也看了。凡是小孩都有一個共性,模仿能力特別強。爺爺看著看著就學起書裏的人物,比如說哪吒,爺爺就腰裏係著條紅綢子(反正家裏是做布匹生意的,偷著拿兩匹都沒人知道)就當“混天綾”了,脖子上戴著個長命鎖(銀質的,在咱們中國不管南北都有這講究,希望小孩戴上它長命百歲的意思)就當是乾坤圈了,覺得不像就再戴上個爐圈子……手拿一條破木棍,成天就在院子裏舞來舞去的。不知道那時候他的“風火輪”怎麼解決?反正後來我小的時候聽爺爺這麼說,我就覺得很遺憾。我給爺爺說,聽說有個東西叫旱冰鞋,如果那個時候你有這玩意兒,把它穿在腳上,灑上些汽油,拿火柴一點不就更像哪吒了嗎?每次我一提這個建議,爺爺就朝我吹胡子瞪眼,但我在懂事之前卻一直覺得這是個很不錯的想法。
爺爺十六歲那一年,看書看的入了迷,放著好好的家裏的生意不做,哭著鬧著要上嶗山去當道士。比我還慘,每次他提出這個自己覺得很不錯的主意的時候,招來的就是他爺爺的一頓數落,再不就是他爸爸的一頓打。可這個想法並沒有因為每次被打過之後眼淚的蒸發而蒸發,而是曆久愈堅,促使了他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逃家。
據他回憶,他逃家的那天是個大晴天。他頭一天晚上就收拾好了行李,將行李偷偷地藏在了去家裏開的錢莊必經之路旁邊的玉米地裏,第二天去錢莊的路上就拿著行李飛也似地逃了。
他走了幾十裏的路,又乘了一段馬車,過了一天一夜,終於到了自己仰慕的嶗山腳下。嶗山是膠東半島的主要山脈,古話道:“泰山雲雖高,不如東海嶗。”至於他為什麼偏偏選擇嶗山,我想第一就是嶗山離他家近,這第二看過《聊齋誌異》裏《嶗山道士》這個故事的都知道的。嶗山自古以來就是咱們國家的佛教名山,相傳秦皇、漢武都曾到這求仙,山上有“太清宮”,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太上老君”也是在這得道成仙的。這山上最盛時還有過“九宮八觀七十庵”,那時山上的道士多的數不清,張三豐就曾在這裏修煉過。當然來的不一定都是皇帝,就像我爺爺;在此的也不一定都是神仙,就像他拜的這個師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