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課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標(1)(1 / 3)

本世紀開始,我國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就以令世人矚目的迅猛之勢在全國順利推進。這次改革與前七次改革不同,此次改革的特點是步伐大,速度快,難度大。它將實現我國中小學課程從學科本位和知識本位向關注每一位學生發展的“學生主體”轉變。無數的教育工作者正以高度的曆史責任感和極大的熱情投入到這場改革流之中,相信這次改革必將對我國基礎教育乃至整個教育的發展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課程改革的背景和動因

課程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徑,是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最主要的根本,是體現和支持教育思想與觀念的媒介載體,因此,課程居於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並不是純粹主觀意誌的產物,而是人們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客觀需要所作出的主觀反應。因此,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不僅決定了一定社會中的教育是否要進行改革,而且也從根本上決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標和規模。另外教育發展的曆史進程也完全印證了這種需要。

教育發展的事實表明,社會政治體製、經濟體製的變革,以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變化,都將引發教育相應的重大變革。這就是為什麼20世紀被人們稱作教育改革的世紀的原因。

20世紀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各個方麵的發展都是人類發展最迅猛的一個世紀。教育一定要適應社會發展到需要,因此在社會發生如此急劇變革的時期,各國的教育必將隨之發生相應的改革。上個世紀的改革涉及麵廣,可以被稱做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浪潮的就有三次之多。在這三次世界性的課程改革期間,為了使改革達到預期目的,各國在教育方麵所做的其規模或大或小的調整、完善更是不計其數。

20世紀不斷變化的世界格局使中國本身也處在不斷的變革之中,中國教育同樣如此。清朝末年學堂的興辦,癸卯學製的頒布,辛亥革命以及南京國民政府期間的教育改革都是大起大落的,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的五十多年的時間裏,除了幾次重大的學製調整外,在基礎教育課程和教材領域,都至少進行了七次以上較大規模的改革。

我國的現代學校教育製度是借鑒的歐、美、日等現代工業化國家的教育體製。雖然他們的政治體製、經濟發展水平、文化傳統各不相同,以及其國家所處的地域等存在著種種差異,各國的教育表現也有各自的特點,然而,由於它們都是孕育、發展、完善於工業經濟時代,所以,它們的教育又具有非常相似的共同特點,有其共性的一麵。現代學校教育製度實際上是工業經濟時代的產物。由於它對於工業經濟時代各國經濟、社會等方麵的發展發揮過重要的作用,所以各國政府對於教育都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而且都自覺地把教育作為實現國家目的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以至於形成了這樣的共識,即國家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教育的競爭。

工業經濟時代的學校教育模式的功能或價值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生產者和勞動者,成為生產和消費的工具。學校教育追求的是怎樣最大限度地發揮受教育者的經濟價值,因此在20世紀50年代就產生了人力資本理論的說法。人力資本理論專注於經濟增長、不顧人的發展的教育模式在曆史上發揮過積極作用。但在當前知識經濟時代,這種教育模式的弊端引起了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要求對教育進行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如果不著手對基礎教育課程進行改革,將嚴重影響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因此,為適應全球化帶來的巨大挑戰,世界各國都不約而同地對基礎教育課程實施了改革。

一、新時代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教育的改革要以時代特征為基礎,對於本世紀的教育改革我們就應當建立在新世紀的時代特征的基礎之上。21世紀是一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是知識經濟時代和信息技術時代。

首先是社會跨入了知識經濟時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的新技術革命,對人類的生產、文化乃至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麵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並預示著人類發展新時代的到來。1996年,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其發表的《科學、技術和產業展望》的報告中,正式使用了“知識經濟”這一概念,此後“知識經濟”這個概念就被我們廣泛接受和運用。

知識經濟是相對於人類經曆過的農業經濟、工業經濟而言的,是人類生產方式的又一次重大變革。現代社會,知識已經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其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超過其他生產要素貢獻率的總和,因此人們把21世紀稱為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因此,知識對於經濟發展的意義相當於農業經濟時代的土地、勞動力,工業經濟時代的原材料、工具、資本,成為了經濟發展的直接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