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上專家們總結到,從總體上看,素質教育的成效還不夠明顯,並沒有取得突破性的進展。有些地方開展素質教育還是以號召為主,有些學校對素質教育的理解和實施存在簡單和片麵化的傾向。推進素質教育還需要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因為我國的國情促使基礎教育還停留在應試教育的慣性引導之下。通過對課程方案的調查表明:教育觀念滯後,人才培養目標同時代發展的要求不完全適應;思想道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課程內容存在著“繁、難、偏、舊”的狀況;課程結構單一,學科體係相對封閉,難以反映現代科技、社會發展的新內容,脫離學生社會實際經驗;學生死記硬背、題海訓練的狀況普遍存在;課程評價專注於學生的學業成績,重視評價的甄別和選拔的功能;課程管理強調統一,與學生所在地的經濟、社會發展實際脫節。由於這些問題的存在,對實施素質教育的落實和實施產生了一定的製約和不良影響,如此種種弊端足以證明推進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跨入新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世界範圍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尤其是發達國家。不管是反思教育的弊端和不足,還是對教育發展提出新的目標和要求,通常都是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入手,通過改革基礎教育課程,調整人才培養目標,改變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他們都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放在一個戰略高度,把它作為增強國力、奠定未來國際競爭實力的基石。鄧小平就曾指出:“現在小學一年級的娃娃,經過十九年的學校教育,將成為開創21世紀大業的生力軍。中央提出要以極大的努力抓教育,並且從中小學抓起,這是具有戰略眼光的一著,如果現在不向全黨提出這樣的任務,就會誤大事,就要負曆史的責任。”基礎教育事關國家、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因此一定要認識到基礎教育及改革的重要性。
四、各國的課程改革以及對我們的啟示
雖然各國的課程改革各不相同,但其課程形成的曆史及其價值取向等方麵都有著許多非常類似的特點。另外,因為全球一體化的時代對每個國家都提出了同樣的要求,因此在教育和課程等方麵必然都會麵臨著相同的問題,所以盡管各國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方麵的發展具有差異性,但各國的課程改革還是表現出這些共同趨勢。
首先,政府領頭參與並指導課程改革。
由於新技術革命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升級,從20世紀80年代起,教育便受到了各國政府高度的關注。除了大量增加撥款給予教育改革以財政支持之外,並由政府支持和組織相關專家、教師、教育管理工作者、家長等參與的各種調查,撰寫各類研究報告、課程改革方案,同時一係列教育法律、教育政策等文件紛紛出台。美國僅在80年代關於此類文件即達數百份之多,並舉辦了各種教育首腦會議,提出了教育發展的戰略目標和要求。此後,又提出了關於英語、數學、自然科學、曆史等學科的全國統一標準。其他如俄羅斯、德國、英國、法國等國政府也都製定了課程標準或類似課程標準的文件。日本的課程審議會議於1998年發表了關於改善中小學課程標準的審議報告,並於同年頒布了指導綱領。韓國教育部在1996年的《韓國教育》白皮書中提出了韓國第六次課程改革的目標。這些改革,無一不是由行政部門來組織和發動的,因此政府在這個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其次,課程改革要協調社會發展需要與學生發展需要之間的關係。
上個世紀的教育曆程表明,滿足各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麵發展的需要是各國不同時期教育發展和課程改革的首要目標,而學生的發展往往都圍繞這個主題服務,即我們熟知的“社會本位論”。而社會發展的事實已經表明,離開人類整體利益和長遠發展需要而片麵追求物質生產高速度發展,使人類付出了沉痛的代價,已經引起了人們的警覺。毫無疑問,國家發展的需要依然要作為課程改革的首選目標,但人文精神的培養與國家目標是同樣重要的。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在一次講話中明確指出,為了迎接21世紀知識經濟對美國的挑戰,必須要讓每一個學生學到21世紀裏取勝的東西。同樣從上個世紀開始,日本政要的目標是由經濟大國向政治大國轉變。但在課程改革中,卻不再把學生看做是裝載知識的容器,或攫取自然資源、從事物質生產的工具,而是把學生當做國家和人類社會未來的主人,從而非常注重學生的發展。因為這不僅僅是增強國家綜合實力的需要,也是人類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時候就需要兼顧國家社會發展和學生的發展兩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