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學生合作學習方式(1)(2 / 3)

合作學習還認為學生與其他群伴的互動是教學係統中需要進一步開發的寶貴的人力資源,是教學活動成功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合作學習中,生生互動具有前所未有的地位,並作為教學過程中一種非常重要的互動方式被加以科學的利用。合作學習中的生生互動充分開發和利用了教學中的人力資源,豐富了現代教學係統理論,把教學建立在了更加廣闊的交流背景之上,這對於廣大教師正確地認識教學的本質,減輕師生的負擔,提高學生學習主動參與度,提高教學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突出師師互動的先導作用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雖然也常常有教師集體備課的話動或者形式,但並沒有將它納入到教學的流程之中加以整合。合作學習則不一樣,它將教師與教師之間的互動作為教學的前導性因素歸入到了教學係統當中,並將之視為教學過程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合作學習認為,與學生是一樣的,教師之間在知識結構、智慧水平、思維方式、認知風格等方麵同樣也是存有許多重大差異的,即使是同一內容的教學,不同的教師在教學方法選擇、教學整體設計等方麵的差異也是非常明顯的。這種差異不但不是一個問題,而且還是一種非常寶貴的教學資源。通過師師之間就所教授內容的互動,教師之間可以互相啟發和補充,實現思維、智慧的碰撞,從而激發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觀念更加科學和完善,幫助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

二、目標觀

合作學習是一種目標導向性的活動。由於合作學習強調動態要素之間的合作性互動,並憑借這種互動來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促進學生良好的非認知品質的發展,因而這種教學理論與傳統的教學理論相比則更具備情感色彩。合作學習在強調達成情感領域的教學目標的時候,也十分重視其他各類教學目標的達成。合作學習在教學目標上,注重突出教學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學在認知、情感和技能目標上的均衡達成。

合作學習認為學習是滿足個體內部需要的一個過程。對於教學這個方麵來說,合作學習的假定為隻有願意學才能學得好。隻有滿足學生對歸屬感和影響力的需要,他們才會感到學習是有意義的,才會願意學,才會學得好。以這種認識為基礎,合作學習將教學建立在滿足學生心理需要的基礎之上,使教學活動帶有非常濃厚的情意色彩。從合作學習的整個過程看,其情意色彩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中均有或多或少的滲透。特別是在小組合作活動中,小組成員之間可以互相交流、互教互學、彼此爭論、共同提高,既充滿著溫情和友愛,同時也像課外活動那樣充滿競爭與互助。同學之間通過相互幫助不但滿足了自己需要,同時又通過互相關心而滿足了對方歸屬的需要。在小組合作中,每個人都有均等的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傾聽他人的意見。這樣就使每位學生都有機會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技能,當學生在一起合作愉悅時,他們學到的就會更多,學得也就更加歡暢,由此便實現了認知、情感與技能教學目標的均衡達成。

另外,合作學習不僅重視上述三類目標的達成,同時還非常注意人際交往的技能目標,並將這看做一種重要的教學目標予以遵循和追求。教學設計專家羅米索斯基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提出人際交互技能與認知技能、心理動作技能、反應技能(態度)一樣,必須在學校教學中占有相當的地位。這類目標涉及培養與他人有效地交往、處理人事關係的能力等,包括谘詢、管理、討論、合作、銷售等方麵的技能。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很重視學術性的目標而忽略了學生合作交往技能的訓練與培養。而在課堂合作學習中,對學生進行合作技能的教學與訓練是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要不然學生就會因為缺乏必要的合作技能而無法進行合作,從而直接影響合作學習的順利開展進行。有時甚至還會嚴重削弱教學效果,至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品質,則更無從談起。

三、師生觀

合作學習是從教學的主要矛盾的分析來著手建立其師生觀的。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並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其間關係複雜、矛盾縱橫。合作學習認為,教學的主要矛盾是教學內容和學生之間的矛盾。教學中的其他矛盾都圍繞著這個矛盾衍生的,即為了解決學生與所學知識之間的矛盾,才產生了教師與教學內容、教師與學生之間等的矛盾,所以它們之間是從屬性的矛盾,屬於次要矛盾。這些次要矛盾也是非常重要的,這些矛盾的解決對有效地解決主要矛盾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學的主要矛盾實際上就是屬於學生認識過程的矛盾,是認識主體與其客體間的矛盾,因為教學過程中最主要的活動就是學生的活動。在合作學習中倡導教師當好導演,學生當好演員,而非傳統教學所要求的那樣,教師包攬所有的角色,又導又演。結果反而適得其反,不但“導”不明,而且“演”不精,搞得老師與學生都苦不堪言。與此相應,學生在傳統教學中隻能是一個旁觀者,充當著配角或背景。在這種教學情境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任何體現,超負荷重複性低水平的練習與作業使學生逐漸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疲於應付,身心方麵均得不到和諧發展。而合作學習則不同,它從學生主體的認識特點出發,巧妙運用生生之間的互動,分離“導”和“演”兩種角色,將大量的課堂時間交給學生,使他們有機會進行互相切磋,共同提高。這樣一來,在傳統課堂上許多原先由教師來完成的工作現在都交給了學生組成的小組來完成,教師真正成為了學生學習過程的促進者和引導者,而不再作為與學生並存的主體而使兩者對立起來。實際上,這樣教師自身的工作負荷得到減輕,可以挪出大量時間來進行教學研究,科學設計教學方案,進行教學改革,確保引導和輔導的質量。在這個過程中,由於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體現,自然會產生求知與探究的欲望,會把學習當作一件快樂的事,從而最終進入學會、會學和樂學的境地。由於師生的負擔均得以減徑,教學的良性循環也會逐漸地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