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優化教學目標和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教學過程的路標和教學檢測的標準,教學如果沒有目標,課堂教學結構就難以優化,那麼科學的學習方式也就無法形成。如何確定教學目標呢?第一,教材本身對知識點的闡述就分識記、理解、應用逐層遞進的三個層次。一般來說,理解相對於識記來說更重要,應用相對於理解來說也更重要,課程標準對“識記、理解、運用”三種能級要求有詳細說明,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當認真研究教材、研究課程標準,把握教學的重點所在。另外,在能力要求上,要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為主要目標,通過設計一些學生活動積極參與達標。第二,教材編寫具有普遍性,而全國各地的學生又千差萬別,這就要求教師要針對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
二、轉變學習方式的前提是優化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為完成目的和任務而采取的活動方式的總稱,是教師“教”的方式方法和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的方式方法的統一。教學方法的合理采用是促進學生發展智力和掌握知識技能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優化課堂結構的關鍵。現代學習方式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和促進者,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創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
所謂“學案導學法”就是把教師的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目標,把學習目標設計成為學習方案交給學生,學生依案而學,教師導學釋疑,以課堂達標為步驟,融知識落實與能力培養為一體,從而達到形成學習能力和提高素質為目的的教學方法。學案一般由三部分組成,即學習目標、導讀提綱和形成性練習等;三個實施階段,即分指導自學、師生共學和複習鞏固等。
1.指導自學。學案寫好後提前1~2天發送到學生手裏,要求學生根據要求初步閱讀教材,並對學生閱讀作以下指導。一是節省時間,盡量把書讀快點;二是要求學生在讀書中找出較為準確的知識點或問題答案,再勾勒出來;三是邊閱讀,邊思考,找出疑點,並做好記錄。學生在初步感知教材的基礎上對形成性練習作初步嚐試,做到動眼、動腦、動手。教師對課前預習的情況進行檢查,並作適當的評價激勵。
2.師生共學。完成上麵的指導工作後,師生之間就有了溝通的共同基礎,課堂教學便就成為學生在教師的點撥和在“學案”的指引下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學程序一般有:誘導式——提問、討論、歸納、練習;開放式——質疑、探究、小結、練習;技能式——示範、實踐、評優、作業等。教師提供材料和提出問題,然後要求學生根據“學案”,在預習的基礎上結合老師所提供的材料,圍繞問題進行思考,並分組討論。然後由各組代表闡述自己的觀點,其他同學提出不同意見做適當的補充說明,以此展開辯論。在此過程中老師應當給予適當的點撥、引導和激勵。通過提問、討論、辯論、點撥和訓練這樣一個過程,使學生在不斷探討解決問題中進一步理解知識、學會方法、提高能力。
3.複習鞏固。“學案”記錄了自主學習的全過程,留有預習時的問題記錄,也記錄了學生在課堂上發現解決問題的思維記錄,是信息加工理想的載體,同時可以作為學生續後複習、鞏固提高的重要資料。學生在以後學習中也可以重新從整體上理解和把握所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