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課堂教學中的學習方式運用(1)(1 / 3)

從整體入手把握學生的學習方式

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最重要的核心問題之一。要進行變革教育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就必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一、創設師生互動、平等融洽的學習氛圍

要在課堂教學中形成一種自由和諧的教學氛圍,教師必須把自己作為普通一員置身於學生中去,成為學生的朋友,並且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從實際出發去了解學生、研究學生,尊重他們的想法以及承認學生的差異。思想禁錮的要解放,潛在的要誘發,真正滿足不同層麵的學生需要,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發學生的創造潛能。更重要的是教師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讓學生獲得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和學習的主動權,為他們各種學習能力的培養提供足夠的素材、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的多種感官並用,在不斷的情感波瀾中積極參與,主動發展。隻有這樣才能使每一節課都煥發出活力。在教學中,隻要學生自己能看懂的,教師就應該避免去教;隻要學生自己能學會的,教師也不應該去講;隻要學生自己能探索出結論的,教師就沒必要說。這樣的教學能給學生充分的讀、思、問、議的時間,從而使學生在寬鬆的環境中學到知識、培養能力和促進思維的發展。

二、積極組織各類合作學習形式

學生要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最重要的是組織好學生的學習活動,即建立師生、小組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團體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它不但對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有幫助,而且對學生自我表現和相互間的交流提供更多更廣的空間,使他們能夠在合作中相互學習、促進和共同發展。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教材的不同特點和教學的需求,把自主學習、小組學習、班級集體學習等各種學習方式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便於學生始終處於主動參與、積極活動的興奮狀態中,為他們實現終身學習並成為創新性人才奠定好紮實的基礎。但是,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教給學生合作的方法,不能忽略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把競爭的意識引進課堂,讓學生在競爭中獲得成功。當學生圓滿地完成了某項任務時,適時的給予他們獎勵。這種獎勵可以不是物質性的,授予他們一些稱號之類的榮譽就可以真正地使學生在合作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三、積極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

廣義的課程論,包括凡是有助於學生成長與發展的一切資源,即便是學生的經曆也是一種課程。這些課程都與社會生活緊密聯係。因此,教師應該盡可能多的為學生創設聯係教材內外和課堂內外,對學生發展有利的實踐場所,使兒童盡快地從自我的世界跨入更為廣闊的世界中去。開展以大量課內外閱讀為主的讀書活動,可以加大學生的信息量,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在語文的教學中,為了在閱讀中教給學生知識,習得讀書方法和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教師應該開展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為學生創造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條件,為學生提供參與實踐活動的場所。學生在活動中不僅能夠發展思維,還能豐富語言和增長知識,學到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而且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各種興趣,為學生的進一步發展打好基礎。

教學優化與學生學習方式

新課程要求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傳統的課堂教學是知識的傳授為目的,從教學過程即提問——講解——鞏固——作業;從教學關係上講就是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我給,你收。這種刻板的教學逐漸使學生喪失了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和獨立性。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變學生的被動接受性學習為學生主動學習,把學習變成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發展和提升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