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教育改革與實踐需要堅實的教育理論作支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事業得到很大發展,教育改革與實踐不斷深入,形成門類齊全、結構完整的世界上最大的教育體係,既給中國人帶來更充分的發展空間,又為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做出重大貢獻。

偉大的教育改革與實踐需要堅實的教育理論作支持,教育實踐呼喚著教育理論的指導。當前教育理論研究還不完全適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我們要繼承和發揚我國優秀的教育傳統,借鑒國外先進的理論和經驗,但重要的是緊密結合我國的教育實際,總結我們自己的經驗,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理論體係。

近日看到徐建國教授的《現代教育理論和中國教育改革與實踐》一書,甚為欣喜。編者認真梳理了自杜威實用主義教育理論起始,具有重大影響的九大教育理論,並結合我國的教育改革與實踐,作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問題和對策建議,言辭中肯,值得一讀。

我國是人口大國,也是教育大國。在長期教育實踐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等矛盾一直存在,或是相互依存,或是相互對立。如何科學處理這些矛盾,使之在教育實踐中發揮最大效益,這就需要我們借助現代教育理論加以深刻的反思。

徐建國教授的《現代教育理論和中國教育改革與實踐》一書正是以現代教育理論為核心,在詳細介紹了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以布魯納為代表的結構主義教學論、蘇聯讚科夫的發展主義教學論、德國著名的教育家根舍因等創立的“範例教學論”、羅傑斯人本主義教學論以及當代建構主義教學論後,結合我國的教育實際,用現代教育理論的眼光重新解讀中國教育改革與實踐,在解讀中形成對現代教育理論的理解,看到現代教育理論的意義。這本書注重借鑒和吸收現代教育理論,敢於直麵問題和挑戰,敢於進行爭鳴和批評,努力弘揚教育理論研究中的科學精神,延續和強化教育理論界始終秉承的實事求是的宗旨,所以相信該書能夠給予教育實踐與改革主體以一定的啟發。

中國是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文化教育傳統。我國古代教育從原始氏族公社時期起,到1862年京師同文館之建立,先後形成幾個發展高潮:西周官學製度,春秋戰國教育,漢代經學教育,隋唐教育,宋明理學教育,明清早期啟蒙教育思潮。我國近代教育經曆了洋務教育、維新教育和資產階級民主教育三個先後相續、逐步深化的階段,按西方模式初步建立了近代教育製度,為現代教育發展奠定了基礎。長達幾千年的教育發展史,經曆了無數次的變革,每一次變革都會根據當時的時代和社會背景,提出一些具有新意的教育觀念、思想和理論。其中一些教育理論雖曆經千年,仍熠熠生輝,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對我們今天所從事的教育事業帶來諸多深刻的重要的啟示。

從我國近代教育的起步,現代教育的發展,到當前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之推行,一百年來,引進和借鑒國外先進的教育理論從未停息。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新的要求越來越高。中共中央、國務院於2010年頒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明了今後十年的奮鬥目標。為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艱巨任務,需要我們在係統引進的同時,要做批判的分析,還需要與中國當前實際很好的結合。在繼承優秀的傳統教育思想的同時,注重對現代教育理論的借鑒和吸收,促進我國教育思想體係的快速發展,以指導教育改革和實踐,從而完成我國由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的轉變,實現教育強國之理想。

人類的實踐總是生生不息,永遠需要理論的升華。人類教育的實踐永遠不會停止,需要教育理論的支撐。徐建國教授所編寫的這本書,正是立足於目前我國教育實踐存在的問題及其改革的需要,彙集了國外現代教育理論的研究成果,對教育教學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