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興國戰略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教育是科學技術的基礎,是新時代科技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搖籃和基地,是先進科學知識傳播與再創造的主要途徑。科學技術不是自然形成的,它是人類在生產過程中通過積極探索、深入研究,日積月累而形成的寶貴財富,是科技人才的科研成果。而高科技人才的培養,關鍵在於教育。教育有利於科學技術知識的傳播、發展和創新。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總量呈爆炸式的增長,教育對科學技術知識的篩選以及存儲功能顯得日益重要;新興知識、交叉學科層出不窮,教育通過融合這些知識使受教育者及時掌握綜合性科學技術知識;國際間的時空距離縮短,科學變得無國界,教育及時將國際間科學技術知識的動態傳遞給學生。所培養的高科技人才用已經掌握的科學技術創造更多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造福於人類社會,因此,不遺餘力地發展教育事業,努力提高本國的科學文化水平,已成為世界各國搶占科技和經濟製高點的重要措施。
在我國,鄧小平同誌關於“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為我們依靠科技發展知識經濟做了必要的思想準備,為實現國家強盛注入了持久動力。今天發達國家知識和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達到80%以上,而我國的科技進步貢獻率隻有30%左右,不及發達國家20世紀50年代的水平。因此我們要有緊迫感、危機感,大力貫徹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大教育投資力度,加強科技、教育與經濟發展的結合,鼓勵社會辦學、優化投資結構,改進投資效益,以此提高國人的整體文化素質,實現經濟的穩定增長。
(三)科教興國是中國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戰略,二者是相互聯係、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它們的相互結合構成了指導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完整戰略體係
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是基於對以往的以大量消耗資源和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模式的反思,而形成的通過依靠科學技術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相協調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人類對自身未來發展的一種理性思考和理想構架。可持續發展問題關係到國家興亡、民族興衰,其中最主要的特點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需要長遠的眼光和數千萬人的奉獻精神。科教興國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重要條件和基礎。首先,教育是科學技術傳播的好幫手,是培養人的主要途徑,是高素質人才的搖籃。高素質的人才能夠將科學技術轉化成為現實生產力,省時高效的創造出先進的高科技產品。這些高科技產品的生產將拋棄原先以消耗大量的物質資源、排放大量廢棄物為代價的傳統生產工藝,采用環境友好型、能源低耗型的先進生產技術,促進社會物質生產技術方式轉向低消耗、高產出和廢棄物還原利用的生態工藝,進而推動社會生產方式由資源攫取型向深層次的資源再生型轉移。其次,教育可以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質,增強國民對可持續發展重要性的認識,幫助人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消費觀以及發展觀,提高公民的環保、節約和計劃生育意識,樹立為子孫後代的幸福生活留下充分的資源與舒適的環境社會責任感,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科教興國戰略不僅可以創造出經濟持續增長的奇跡,而且在保持經濟增長的時候,能夠更加有效地改造和保護自然環境。
(四)科教興國戰略是增強我國經濟實力的必要條件
自從有了人類文明,社會生產就離不開教育知識的積極影響。學校教育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和社會經濟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聯係。隨著科技迅猛發展和知識經濟的來臨,教育有越來越靠近社會經濟中心位置的趨勢。經濟越發達、社會越開放,也就越需要教育。經濟增長是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問題,人們重視經濟增長的問題,旨在增加更多的物質財富,借以增強綜合國力,加強經濟實力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準。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如何緊緊圍繞發展社會生產力這個根本任務,集中精力把經濟搞上去,努力增強我國的物質基礎,貫徹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是最明智、最理性、最富有遠見的戰略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