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人力資本理論與我國科教興國戰略之實施(3)(2 / 3)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作為科教興國戰略的指導思想,是對當今世界科學技術對社會經濟發展巨大推動作用的概括和總結,揭示了科學技術對社會經濟發展的第一位的變革作用,對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具有極其深遠的指導意義。科教興國堅持以教育為本,教育是社會興盛的關鍵,是經濟振興的根本保證。教育的質量與水平決定了經濟振興和社會進步的速度。今日的教育,就是明日的經濟。教育發展的水平已經成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先導,甚至已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科教興國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方針,教育要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緊密結合。

(五)科教興國戰略是解決中國就業難題的主要途徑

有業為樂,無業為禍。失業是當今世界最大的社會問題,各國都不同程度受到失業的困擾。如果失業問題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勢必產生一係列經濟、社會問題,甚至會演變為政治動蕩。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發布統計數據,截至2009年5月底。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為45%,較去年同期下降3%。大學生就業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擴大就業和鼓勵自主創業正在成為我國當務之急。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完善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政策,加強就業觀念教育,使更多勞動者成為創業者。”這意味著發展教育是增強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解決中國就業難題的有效途徑和重要手段。

第一,創業教育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和創業技能。提倡和鼓勵大學生自謀出路和自主創業,通過創業來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無疑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清華大學中國創業研究中心發布的《全球創業觀察(GEM)2006中國報告》顯示,我國創業活動越來越活躍,2006年我國全員創業活動指數排名世界第六,達到16.2%,高於2002年的12.3%、2003年的11.6%和2005年的13.7%。報告顯示,中國創業者的受教育結構以中等教育為主,但受過高等教育的創業者比重在上升,2006年已超過20%。目前,中國大學生就業難度的增加,要求他們必須轉變求職擇業的傳統思維,走向自主創業。具有較高素質的大學生的創業活動不僅能夠解決自身的就業問題,而且還能不同程度地為社會提供就業機會。

第二,教育可以提高勞動者的就業能力,讓受教育者根據不同企業的要求以及所學專業進行擇業。受教育水平與公民的職業有著密切的關係。在科技領域就業的人員,必須具有本科以上的受教育水平;而對於在生產領域工作的人員,其受教育水平僅要求是小學。由此可以看出,提高勞動者的受教育水平是改善其就業能力的主要措施。

第三,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使就業結構升級加快。自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以來,我國的就業結構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白皮書顯示,截至2009年底,第一產業就業人員比例大幅下降,第三產業就業人員比例有較大提高。2009年,第一、二、三產業就業人員的比例由2000年的50∶22.5∶27.5改變為38.1∶27.8∶34.1。我國現今有工程師和科學家161萬人,到2020年將達到310萬人,是世界擁有科學家、工程師人數最多的國家。中國將不僅是一個製造業的大國,也將成為世界知識生產大國。教育是實現人的身心全麵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提高全體勞動者素質,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最佳選擇。

麵對21世紀的艱巨任務和嚴峻挑戰,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還應落實以下幾項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