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斷完善義務教育扶貧助學機製。要認真落實國家資助貧困家庭學生政策,進一步完善農村貧困家庭學生的扶貧助學體係,努力做到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切實增強做好扶貧助學工作的緊迫性和責任感,讓農村的貧困生真正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要把扶貧助學工作為創辦人民滿意教育的重要內容,常抓不懈,更多地關注貧困學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培養學生牢固樹立自強不息、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奮鬥精神,堅定為祖國、為人民、為家鄉建設刻苦學習、努力拚搏的理想信念。
(4)大規模開展農民勞動技能培訓。農民是農村主的要勞動力,其受教育水平直接影響到農業的生產水平和產業結構。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守法紀、講文明”的新型農民是加快農村人力資本培育、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當務之急。建立“地方負責、分級管理、政府統籌、以市為主”的農民教育管理新模式,改變以前農民教育的無政府狀態,是保證農民教育培訓工作高效有序的運轉的重要條件。加大對農民教育經費的投入,引進現代遠程教育模式,實現農民教育培訓的跨越式發展。遠程教學模式具有省時、經濟、覆蓋信息麵積廣的特點,通過多媒體將先進的生產技術、最新的市場信息、豐富的科學基礎知識延伸到各村各戶,讓農民真正體驗到科技創新帶來的財富與便利,融入現代社會。我國農村有著優良的傳統文化資源,農民本身的淳樸忠厚和勤勞耐苦是現代社會最珍貴的文化傳統,也是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可多得的資源。因此,在發掘農村傳統知識的同時,還要選好農村實用的現代科學知識,重點傳授現代農業科技知識,農業產業化知識。讓農民掌握現代化生產技術,為科技興農打好基礎。建立豐富多樣的農科教結合的形式:一是在產業化過程中實行農科教結合,生產部門與教育部門聯合辦學,培養技術人員,並且與科技部門聯合共同開發新技術,把技術培訓、科技推廣、社會化服務融為一體;二是以科技能人、專業大戶為依托,帶動周圍農戶科技致富,在示範中實現結合;三是集中專家意見,在決策上實現農科教結合。四是在農業高科技示範區的建設中結合。這是實現高層次農科教結合的重要途徑。
多年的實踐已經證明並將為今後的實踐繼續證明,科教興國,符合全球化知識經濟發展的要求,是增強我國綜合國力唯一正確的戰略選擇。
四、從文盲大國到教育大國之崛起
教育救國,教育興邦,教育強國,一直是中國人的夢想和追求。然而資料顯示,作為世界人口大國,在1949年我們卻是文盲大國,當時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半文盲,全國學齡兒童入學率僅為20%,相當於日本1890年的水平;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6年,相當於日本明治維新前夕的水平,低於美國和英國1820年的水平;大學人口累計為18.5萬人,占總人口的萬分之三點六。正是新中國的成立,中華民族才真正走上了教育興邦之路。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關心支持下,經過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們建成了世界最大規模的教育體係,保障了億萬人民群眾受教育的權利,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麵實施,職業教育快速發展,高等教育邁入大眾化階段,我國教育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以不到全世界3%的教育經費,支撐起全世界22%的受教育人口,並最終完成了從世界頭號文盲大國到教育大國的曆史性跨越。截至2008年的統計,我國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和初中、高中學生入學率,已分別達到99.54%、98.5%和74%。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過了8.5年,高出世界平均水平1年。每一萬人口中,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學生已分別從1949年的450人、15人、8人和2人,提高到2008年的782人、423人、344人和204人。全國普通高校達2263所,各類高等教育總規模為2907萬人,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繼2002年突破15%進入大眾化階段後,2008年達到23.3%;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總規模占據世界的份額已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46提高到目前的1/7。中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教育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