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改革職業教育,大力培養技術型人才
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正處於工業化進程中的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的崛起必將引起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轉變,進而對勞動力提出新的要求,使職業教育麵臨著諸多嚴峻的挑戰。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對職業教育的社會功能和地位給予了特別的關注:“為了占有和使用生產資料,我們需要有技術素養的人才,而且數量很大。”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職業教育具有較強的職業針對性,是以培養技術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為目標,以就業為導向,是提高勞動力素質極為重要的途徑。一方麵,職業教育承擔著培養知識經濟發展所需要的絕大多數勞動者的艱巨任務。另一方麵,知識經濟又主要是通過對其所需要的勞動力的新要求而影響職業教育的。隨著2002年《國務院關於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的出台,我國職業教育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但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職業教育仍麵臨諸多問題。其中質量低、生源不足、與企業脫軌是職業教育麵臨的重大問題,改革職業教育勢在必行。
(1)開設各種形式的專業技術、技能、知識和文化培訓,提高職業教育的質量。一直以來,我國的職業教育都生搬硬套地采用普通教育的教學方法,導致職業教育的質量一直處於低水平狀態。隻有針對職業教育的特點,建構靈活的、適應性強的職業教育體係才能培養出知識經濟發展中用的上、留得住、出的去的專門人才。才能加快人力資源開發,使無業者有業,有業者樂業,緩解就業壓力。另外,職業學校校長的教學理念以及教師的專業技能也是影響職業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隻有通過對校長和教師的全員培訓教育,努力提高師德素養、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才能創造高水平的教學質量。
(2)擴大職業教育的影響力,增加生源。政府應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資,為職業學校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大力宣傳職業教育的職能,改變以往人們重視普通教育輕視職業教育的現象,開發培養技術型人才。大力發展西部地區、民族地區和農村農業職業教育,改善西部地區、民族地區和農村人口的就業情況,促進東西部、城鄉、區域之間的協調發展。
(3)確定校企合作辦學模式,保障職業教育的有效發展。校企合作是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資源,以從事某一職業所必須具備的能力來確定培養目標、設計教學內容和過程,將課堂理論教學與企業生產實踐相結合的發展模式。隨著市場經濟體製的逐步完善,企業對於員工的實際操作能力要求越來越高。職業學校要以市場為導向,建立訂單培養、半工半讀、工學交替等彈性學習模式,以保證學生的企業適應性。讓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有機會到生產一線、到企業工作崗位進行實際操作,把所學知識用於實踐工作,在實踐中提升專業知識和技能,成為受企業和用人單位歡迎的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是一種與經濟發展相適應,與教育改革相協調的新型辦學模式。建立校企間良好的合作機製,既是國際上職業教育發展的成功經驗,也是我國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
3.重視農村教育,著力辦好“讓農民滿意”的教育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全國人口的2/3以上。改革農村基礎教育、加強對農民的再教育對於提高農村人口素質、增強農村人力資本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1)為農村引入並且培養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建設高質量的師資隊伍,是提高農村基礎教育質量,搞好農村教育的關鍵環節。因此要按照有關規定,保質保量為農村中小學配齊合格教師。合理調整教師編製,對新增教師要嚴格標準,公開招聘,擇優錄用,優先滿足農村學校和城鎮薄弱學校的需求。而對於高素質、有經驗的老教師,要實施獎勵政策,讓這些優秀教師能安於農村教育。要加強對農村教師職業培訓的力度,深入農村教師群體,通過聽課與交流,了解他們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對症下藥選擇培訓內容,采用多樣化的教學形式,提高教師參與培訓活動的積極性、提高培訓效率。建立教育教學質量監測考評製度,檢驗教師的學習效果,督促教師針對檢測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加以改正。
(2)建設農村中小學圖書館。圖書館是農村學校教育的延伸和素質教育的基地,是師生課外讀物的集散地,被認為是“人類大腦的延伸”,是“沒有圍牆的學校”。目前,大多數農村中小學圖書室建設尚處在起步階段,在場館建設、生均館舍麵積、人均藏書數量、圖書品種及質量上均存在較大缺口。為了給農村孩子提供充足的圖書資源,學校應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建設農村中小學圖書館。首先,培養高素質的農村中小學圖書館管理人員。列寧曾說過:“圖書館員是圖書館的靈魂,圖書館工作不是單純的服務性勞動,而是一種科學性、技術性很強的工作,管理人員素質的高低,決定著圖書館工作的質量。”因此,圖書館工作人員必須具有圖書管理專業知識,學習和研究圖書管理學和與圖書館學相關的學科。並且具有較強的事業心和敬業精神,為中小學生借書提供及時的幫助。其次,發動社會力量建設圖書館。經費不足嚴重影響著圖書館的占地麵積,館內設施以及藏書量,是製約農村中小學圖書館建設的重大障礙。大力宣傳建設圖書館的意義,調動學生、家長以及社會有識之士對建設圖書館的積極性,爭取他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