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綜合(4)(1 / 3)

1976年8月2日至3日,祁連山區連降大雨,黃羊、雜木、金塔、西營四條河流普發大水。金塔河最高洪峰867立方米/秒,南營水庫泄水和庫區以下洪水共350立方米/秒,衝毀南營水庫高壓輸電線路1公裏及金塔總幹。3日淩晨,武威縣城南甘新公路羊家壩大橋上邊防洪西堤決口,洪水從東小南門流入縣城,29個機關、企事業單位受災,衝壞泡塌產房81間、工棚129間、圍牆3823米,109戶居民被水淹。此次水災,武威全縣有33個公社,116個大隊,295個生產隊,6325戶(其中城區109戶)程度不同的受災,淹死農民10人、牲畜684隻,淹沒農作物1.62萬畝(其中經濟作物969畝),損失糧食244萬公斤、油料2.3萬公斤、甜菜37萬公斤;衝毀各種渠道48條總長73公裏,各類建築物33座,機井19眼,防洪堤42處,長6.3公裏,倒塌農村房屋1654間。損失農具、機器、藥品等。全縣財產損失價值200多萬元(其中農村129.6萬餘元,城市71萬餘元)1999年7月12日21時30分原武威市驟降暴雨,降水持續2小時,平均降水量50.1毫米,為近30年所罕見。全市15個鄉鎮的88個村、498個組、12773戶、53216人受災,其中重災戶1043戶4489人,倒伏小麥、玉米5500畝,損毀高效日光溫棚122個,倒塌房屋1878間,造成危房2631間,淹亡牲畜2800頭(隻),毀壞渠道101公裏,造成各種損失2948萬元。城區遍遭暴雨襲擊,受災居民123戶381人,倒塌房屋128間,造成危房392間,致使52戶162人無家可歸。洪暴還衝毀城區道路基礎1390米,供熱管網800米,排水管網2500米,防洪河壩1000米,道路油麵5060平方米;同時,還損毀電視、冰箱、洗衣機等家電624台,自行車246輛,炊具453套(件),共造成經濟損失558.6萬元。

2006年7月30日至8月10日,涼州區境內多次遭受特大暴風雨冰雹、洪澇、泥石流災害襲擊,城區6個街道,農村35個鄉鎮的3.3萬戶12.6萬人受災,造成3人死亡,16人重傷,137人輕傷,直接經濟損失10539.01萬元。

六、病蟲害

據1958年普查,涼州區境內有蟲害112種,病害9種。主要有山區的鼠害、土蝗、麥穗夜蛾;沿山區的地下害蟲;川區的穀杆蠅、穀葉蟲甲、偶發性的粘蟲、灰夜蛾、草地螟、麥蚜、黃鏽病、全蝕病、根腐病、禾穀類黑穗病、穀子白發病等。

七、地震

涼州區地處北西——南東走向的大斷裂層之間,據不完全的地震記錄,公元前186年至1954年的2140年間,共發生過破壞性地震32次。

最早的地震發生在漢高帝帝後二年(前186),武威地震,殺傷人畜,搖倒房舍、城垣、寺廟無算(《河西誌稿》)。

最嚴重的地震發生在民國16年(1927)5月23日(舊曆四月二十三日)上午5時20分(卯時),武威地忽大震,轟烈如雷,簸蕩如舟,如濤怒卷,土木合遝,塵土障空,村堡皆然。起止5、6次,約10餘分鍾,震中裂度為11°,震級為八級。縣城磚樓倒23個,隻留北樓。土垛口落下,羅什塔隻留一人高,清應寺、大雲寺二塔頂圮,縣署倒平。全城盡為瓦礫之場。到塌民舍4.18萬間,壓死3.55萬人,受傷4.32萬餘人,死大牲畜4.88餘萬頭、羊17.62萬餘隻,崩裂田地12.37萬畝。大震之後,黑霧彌漫,哭聲遍野,此千古未有之奇災也。24、25、26日,每天地動3、4次,1、2次不等,從此無月不動,延6、7年之久(民國《重修古浪縣誌》、1927年8月16日《盛京日報》)。

第四節建置沿革

一、曆史變遷

涼州區這塊得天獨厚的綠洲,有著古老而悠久的曆史。據考古證明,遠在5000多年前,這裏就有人類活動。4000年前居民的文化發展情況,已經與中原地區相接近。縣城西北2.5公裏處的皇娘娘台,1957年曾發現一處古文化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齊家文化。從出土的銅器來看,生產力已發展到了一定水平;從出土的大量石刀、石鐮、石磨盤推斷,那時已經有了原始的農業;從男女葬式和隨葬品來看,以男子為中心的社會已經形成,私有製也已出現。

據乾隆時成書的《五涼考治六德集全誌》記載:涼州在戰國以前,是少數民族西戎部落的駐牧地。西戎是對西部少數民族的泛稱,在河西地區居住的是古老的羌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