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綜合(5)(1 / 3)

二、行政區劃

民國初期,武威縣行政區劃沿襲清末的四鄉六渠。所謂四鄉,即東、西、南、北鄉。六渠即以水係劃分為黃區(黃羊河水係)、大渠(雜木河上遊)、雜渠(雜木河下遊)、金渠(金塔河水係)、懷渠(西營河上遊)、永渠(西營河下遊),渠下分壩,壩下以莊村組織保甲,實施行政管理。

民國24年(1935)武威縣劃分為12鄉、2鎮,即張義鄉、靖邊鄉、古城鄉、大河鄉、白塔鄉、大柳鄉、金羊鄉、永昌鄉、雙城鄉、豐樂鄉、西營鄉、金塔鄉、青雲鎮、龍門鎮。鄉鎮以下設保甲,保有保長,甲有甲長,幾個保合為一個聯保,設聯保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武威縣設13個區,轄98個鄉、11個街。

1952年7月增設清源、河東兩個區,調整了部分鄉。1953年5月,又調整了部分鄉。至此,全縣共設18個區,共轄181個鄉、12個街。

1955年11月,對縣以下行政區劃進行了適當合並,全縣設11個區、1個鎮,下轄80個鄉、8個街。

1956年1月撤區並鄉,將80個鄉合並為40個鄉。9月,區以下行政區劃稍有調整,將鏵尖、南山鄉劃歸天祝縣。全縣共38個鄉、1個鎮。

1958年10月,又將38個鄉改建為17個人民公社,保留城關鎮下轄12個街。

1961年5月,劃小公社範圍,17個人民公社劃分為53個人民公社。為了便於領導,1964年12月,地委決定武威縣設區工委9個,金羊區、永昌區、豐樂區、西營區、高壩區、大河區、清源區、黃羊區、張義區,並撤去石羊人民公社,將城關鎮的12個街並為8個街。至此,全縣共9區、52個公社、1鎮。

1971年到1981年的10年間,縣以下機構略有變動:天祝藏族自治縣的祁連、旦馬公社劃歸武威縣,1982年2月又劃歸天祝藏族自治縣。1980年3月成立黃羊鎮,4月又在新開墾區吳家井成立吳家井公社。1981年12月成立西關街。

隨著經濟體製改革的發展,1983年改變農村政社合一的體製,區、鎮、鄉成立了人民政府,並增設武南鎮和新地鄉。至此全縣為張義區、黃羊區、大河區、清源區、高壩區、金羊區、西營區、豐樂區、永昌區9區,城關鎮、黃羊鎮、武南鎮3鎮,54鄉,9個街道辦事處。

1985年縣改市後,武威市撤區並鄉,將原有的9個區、3個鎮、54個鄉並為7個鎮、32個鄉。

1997年10月經省民政廳批準將豐樂鎮分設為豐樂鎮、康寧鄉。將和平鄉改設和平鎮,金羊鄉改設金羊鎮,同時撤銷城關鎮及下屬的北關、南關、和平、共和、勝利6個街道辦事處,保留東關、西關、火車站、地質新村4個街道辦事處,新建東大街、西大街街道辦事處。至此,全市共有9個鎮、38的個鄉、2個指揮部、6個街道辦事處。

2002年9月27至28日,涼州區永豐、洪祥、四壩、謝河、羊下壩、中壩、古城、紅星、張義、發放10個鄉撤鄉建鎮。

2004年,進行了鄉鎮區劃調整。其中撤銷青林鄉,並入豐樂鎮;撤銷南營鄉,並入新華鄉;撤銷校尉鄉,並入古城鎮;撤銷廟山鄉,並入謝河鎮;撤銷六壩鄉,並入高壩鎮;撤銷二壩鄉並入黃羊鎮;撤銷上泉鄉、中路鄉,並入張義鎮;撤銷西營鄉,並入紅星鎮,調整後的紅星鎮更名為西營鎮。同時設立榮華街道辦事處。至此,涼州區有19個鎮(黃羊、武南、清源、永昌、雙城、豐樂、金羊、張義、謝河、古城、發放、西營、洪洋、永豐、羊下壩、中壩、四壩、高壩、和平)、18個鄉(柏樹、鬆樹、五和、金塔、懷安、康寧、金山、金沙、下雙、九墩、河東、韓佐、東河、新華、長城、清水、大柳、吳家井)、2個指揮部(九墩灘、鄧馬營湖),7個街道辦事處(東大街、西大街、東關街、西關街、地質新村街、火車站街、榮華街)。

第五節城鄉建設

一、機構

中華民國以前,城鄉建設管理由掌管土木營建的官吏負責,發展緩慢。官吏府第、官署及廟宇、寺院由征發服役的民夫、工匠修建;地主、紳士、客商的莊園、別墅、商號、住宅由臨時招募雇用的民工修建;個人住宅則由私人資金、財物的多少自行負責修建。

民國7年(1918),武威縣政府設實業局,掌管建設工程事務。民國17年(1928),武威縣實業局改稱武威縣建設局。民國32年(1943),武威縣建設局撤銷,設立武威縣建設科。民國38年(1949),武威縣解放,成立了縣人民政府,縣政府設第四科,主管城市建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