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經濟(2)(1 / 3)

第八個五年計劃時期(1991~1995)

全市國民生產總值完成19.42億元,其中工業產值達8.36億元,農業產值達8.4億元,財鎮收入完成1.3173億元,糧食總產量達到37.5萬噸,總人口達到93.4萬人,糧食、肉類產量處全省第一位,建成了一批重點項目,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了很大成就。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由505元增加到1120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達到18.9億元。

第九個五年計劃時期(1996~2000)

國民生產總值達到41.5億元,工業總產值達到14.63億元,農業總產值達12.3億元,鄉鎮企業總產值達到51.18億元,大口徑財政收入達到17236萬元,農民人均純入達到2312元,城市居民生活費收入達到4460元,水利、交通、電力、城市等基礎設施條件有了很大改善,城市登記失業率控製在4.5%以內,實現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提前兩年翻兩番的目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初步建立,全範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有了較大進展。

第十個五年計劃時期(2001~2005)

全區實現生產總值95.2億元,年遞增12.35,人均GDP9379元(超過1000美元);工業增加值24.28億元,年遞增19%,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104%。以食品工業為主導的工業體係初步確立,食品工業的增加值占到全區工業總量的7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3.74億元,年遞增48.5%;大口徑財政收入31928萬元;一般預算收入9106萬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660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50元;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36.3億元,占到經濟總量的38%。經濟總量位居全省縣(區)第三,綜合實力排名第七。“十五”期間是全區項目建設規模大、數量多、質量高、效益好的曆史時期,共組織實施各類項目600多項,完成總投資42億元,是“九五”時期的5.8倍;共落實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8億元,比“九五”期間翻了一番。農業產業化進程明顯加快,第三產業持續發展,社會各項事業全麵協調發展。

二、統計

1、機構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武威縣設立統計處,業務受甘肅省調查局指導。民國時期,統計業務歸縣政府財政科。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武威縣沒有獨立的統計機構。1953年3月,成立縣計劃統計科。1980年2月13日,恢複武威縣統計局。1989年8月,成立武威市城市社會經濟調查隊,受省城鄉抽樣調查隊和縣統計局雙重管理。2001年7月9日市改區後,更名為涼州區統計局。

2、統計業務

武威縣自1953年建立統計業務機構以來,隨著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統計業務逐步擴大。截止2006年,已開展的統計業務有:農業統計、工業統計、商業統計、固定資產投資和建築業統計、物資能源統計、勞動工資統計、綜合平衡統計、物價調查統計、城市住戶調查統計、農村住戶調查統計、農產量抽樣調查統計11項。

近年來,對全區101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展了生產經營情況和財務狀況統計;對農村38個鄉鎮的春播麵積、夏收產量預計等13種農村社會發展狀況、畜牧業發展狀況及農村牧漁業總產值開展了調查統計;並對農村固定資產投資進行了調查統計。特別是服務業統計資料的缺口,大力推進統計調查體係的改革步伐,建立健全基本單位名錄庫和數據庫存係統,完善國民經濟核算體係,進一步提高國民經濟核算質量,建立國民經濟運行監測、預警係統顯得十分重要。

三、審計

1、機構

1983年12月3日,成立了武威縣審計局。1985年縣改市後,改名為武威市審計局。1988年6月8日,成立市審計事務所。2001年7月市改區後,原武威市審計局改稱為涼州區審計局,隸屬區政府。審計職能主要包括監督、製約、控製、評價、鑒證等5項內容。

2、審計業務

1990年以來,區審計局開展的審計監督主要包括:財政預決算執行審計、企業審計、固定資產投資審計、行政事業審計、外資審計、經濟責任審計、專項資金審計和審計調查,以及政府交辦的審計任務等事項。從1990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完成審計項目1597項,查出各類違紀違規金額3.54億元,其中應上繳財政1249.05萬元,已繳財政677.24萬元,處理違紀責任人20人,核減工程造價4092.04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