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曆代集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武威城鄉保留著解放前沿襲下來的塔台市場,亦稱府門市場,後改稱解放市場(即今文化廣場),另有東關的驢馬市、東小井後灘的糧食市、北關的柴草煤炭等專業市場。在農村有豐樂堡、四十裏堡、大河驛、靖邊驛、張義堡子街、雙城子、永昌府7處集市。這些集市多數交易冷落,小商販亦多倒閉停止,隻有農村殘留著為行人車馬留宿的小客店和一些經營小吃的商販。商業集中的城區四大街,有商號名稱的私人商業304戶,定點經營的小商1141戶,沿街擺攤設點流動經營的小攤販156戶,成為武威、古浪、天祝、民勤等地城鄉群眾進行商品貿易的中心。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的頭3年,國家正處於國民經濟恢複時期。當時物資緊缺,物價不穩,市場混亂,私商投機抬價,囤積居奇,摻雜兌假等問題十分嚴重。縣人民政府於1951年11月9日發布了《甘肅省武威縣市場管理暫行辦法(草案)》,市場管理部門依據這一辦法,經過工商登記,清理、整頓市場,輯查黑店,打擊投機倒把活動,基本上消除了通貨膨脹,物價趨於穩定,市場日趨繁榮。
1958年,在“大躍進”、“共產風”影響下,全縣城鄉集貿市場再次冷落蕭條。
1961年,全縣逐步恢複、建立集貿市場29個。1964年,城鄉集貿市場從原來的25個減為15個,私營戶由1137戶減為340戶,市場再次出現蕭條局麵。
“文化大革命”時期,把自留地和家庭副業當做“資本主義尾巴”割掉,集貿市場關閉,個體經濟幾乎取締殆盡。
1979年,恢複15個傳統集市。1981年,新建集貿市場7處。1982年,城鄉集貿市場共達24處。1983年,全縣集市貿易成交額達2137萬元,占社會商品零售額的12.45%。1987年,集市貿易成交額上升到5430萬元,占社會商品零售額的46.1%。
1990年至2001年時,全區共有城鄉集貿市場(點)和各類專業批發市場93個,其中:集貿市場45個,專業市場17個,生產要素市場3個,集貿點28個。占地麵積70萬平方米,建築麵積30萬平方米,累計投入市場建設資金8500萬元。2001年集市貿易年成交額達到11.5億元,占全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42%。2006年,集市年成交額達14.97億元。
到2006年,涼州區先後建成的大型商場和重點集貿市場有:義烏商貿城、浙江大廈、涼州商廈、麗達百貨貿易商場、大眾市場、武南商貿市場、黃羊中心市場、北關市場、涼州市場、新西涼市場、鋼材市場、天馬市場、南關五交化建材市場、再就業市場、西涼市場、北關建材市場、木材市場、西蔬菜市場、皮毛市場等。
三、市場管理
自1990年到2006年以來,涼州區工商局連續開展了“兩節”市場、農資市場、夏季飲品市場、“五一”與“十一”節日消費品市場等常規性市場整治活動。同時,針對不同階段的實際情況,根據上級統一安排部署,開展了一係列的專項整治:1990年,對糧、油、畜產品、生豬、緊銷耐用消費品、汽車、鋼材、有色金屬場外非法交易進行監管;1997年,開展了夏季飲料等商品專項打假工作,歌舞娛樂服務場所專項整治,成品油市場、建築市場整治,中介組織和經紀人清理整頓;1998年,對食醋、醬油等調味品類商品專項整治,進一步清理整頓成品油市場,開展打擊合同欺詐專項執法,開展集貿市場、糧食市場專項整治;2000年,清理整頓市場中介組織,開展電子遊戲、音像製品出版物專項整治;2003年,涼州分局開展了封堵和查繳政治性非法出版物,查繳“法輪功”等邪教組織宣傳品,掃除淫穢色情出版物市場,打擊盜版盜印教材、教學輔導讀物和其他非法出版物活動。查處違法案件22件,罰沒款2.32萬元,查獲《鐵路路基》、《鐵路軌道》、《計算機應用》等非法出版物1500餘冊;2006年,涼州分局開展打擊盜版、政治性非法出版物集中行動,掃除淫穢色情業出版物,規範印刷複印業,整治製售盜版教材教輔活動。取締無照經營5戶,查獲收繳盜版書《上海寶貝》、《他改變了中國—江澤民傳》等各類非法書刊11760冊,查獲《六盤山》等各類非法光盤21800多張,維護了市場經濟秩序,服務了地方經濟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