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雷台是舉世聞名的稀世珍寶、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的出土地,位於涼州城區北關中路,占地麵積12.4萬平方米。是絲綢之路上的精品旅遊景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2月通過ISO9001:2000國際質量體係認證;是甘肅省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AAAA”級旅遊風景區。2001年以來,在國家、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爭取資金3500多萬元對雷台旅遊區進行了旅遊基礎設施和景點建設,擴大占地麵積6.7萬平方米,雷台旅遊區以嶄新的麵貌向中外遊客充分展示了雷台文化一條街、堪稱“中華第一門”的漢風格大門、大型音樂噴泉、天下第一馬的銅奔馬、凝聚漢文化精萃的巨型浮雕、牌樓、圖騰柱以及堪稱“世界之最”的整體放大6倍的99件銅車馬儀仗俑隊列等景觀,建成並布展了具有天馬藝術風采的藝術館。
(3)文廟最早建於前涼或西夏時期,碑載複建於明英宗正統二至四年(1437-1439),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曆史。東西寬135米,南北長187米,占地麵積2.5萬平方米。全廟由三組建築構成,東以供奉“萬世文宗”文昌帝君的文昌宮為中心,南為山門,北為崇聖祠;中為孔廟,是供奉“萬世師表”孔子的地方,以大成殿為中心,南為戟門、欞星門、狀元橋及泮池,北為尊經閣;西為涼州府儒學院。被國家旅遊部門確定為“AAAA”旅遊風景區。
西夏博物館位於武威文廟門前,坐東向西,為“回”字型仿古框架結構建築,占地麵積3570平方米,展廳麵積1400平方米。展出的150多件重要文物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夏碑、國寶木緣塔、國家一級文物西夏木板畫及西夏泥活字版經文等。展覽用大型浮雕、文物圖片、壁畫、背景畫相結合的手法,真實生動地反映了西夏統治時期,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4)涼州白塔寺又稱百塔寺,藏語稱謝爾智白代,即幻化寺。公元1247年,元太宗窩闊台之子,西涼王闊端與西藏地方宗教領袖薩迦智班達在這裏舉行了具有曆史意義的“涼州會談”,並發出了著名的《薩迦智班達致蕃人書》,西藏正式歸屬元朝中央政府,從而結束了長達四百多年的戰亂局麵,實現了祖國的大統一、大團結。2001年6月白塔寺遺址被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建成薩班靈骨塔及99座白塔和白塔寺遺址紀念館等設施,是民族團結的象征,國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旅遊勝地。
(5)天梯山石窟也稱大佛寺,位於涼州城南50公裏處的張義鎮燈山村,創建於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距今約有1600年曆史。天梯山山峰巍峨,陡峭峻拔,高入雲霄,山有石階,拾級而上,道路崎嶇,形如懸梯,故稱天梯山。山巔常年積雪,俗稱“天梯積雪”,為涼州八景之一。石窟中大佛依山而坐,腳下碧波蕩漾,薄雲纏繞其身,構成了一幅山、水、佛、雲渾然一體的壯觀奇景,是涼州頗負盛名的旅遊勝地。已建成的石窟文物陳列館將一展古老文物的風采。天梯山石窟以它獨特的湖光山色和古老的佛教文化藝術吸引著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和遊客。
(6)沙漠公園位於涼州城東22公裏處,是鑲嵌在騰格裏沙漠前緣的一顆“綠色明珠”,現已成為一座融大漠風光、草原風情、園林特色為一體的遊覽勝地。沙漠公園初建於1986年。1994年,蘭州大學地理係專家對沙漠公園實地考察,製定了總體規劃,引進世界各地沙生植物350多個品種,建成了融科學性、趣味性為一體的沙生植物園。公園內在7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先後有150多萬株鬆、柏、槐、榆、楊、沙棗、文冠果等樹種安家落戶,梭梭、樺棒、沙冬青、沙木瘳、沙拐棗等500餘萬株沙生灌木遍布公園各處。
沙漠公園被甘肅省政府列為沙生植物自然保護區,譽為中國“沙海第一園”,又被聯合國沙漠研究機構列入課題研究項目。園內有占地近4000平方米可供沙浴、沙療、遊泳的綜合遊泳池,還有跑馬場、賽駝場、沙浴場以及大漠亭、陶心閣、鴛鴦亭、桃花亭、蒙古包等建築和遊樂設施。
(7)南城門樓又名昭武門。始建於隋代,後曆經戰亂,幾經毀壞。原城樓為重簷歇山頂式建築,造型古樸雄偉。據說,每當天氣明朗無風時,夜上城樓,可清晰聽到如細雨在瓦上淋瀝的聲音,故有“夜雨打瓦”之稱,為涼州一景。近年來,在地方政府倡導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多渠道籌資1000多萬元重修了南城門樓。複原的城門樓通高39.6米,在門洞頂部平台建有三層重簷歇山頂式建築。目前,4萬多平方米的南城門樓廣場已建成,成為武威又一新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