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文化(8)(1 / 2)

涼州區中醫院1984年8月成立,病床50張。2000年,床位增加到150張,年門診量8.6萬人次。2006年,開設病床180張,門診就診人數達11.6萬人次,收治住院患者4370人次。

涼州區第三人民醫院原為城關鎮衛生院,建於1961年。2000年,年門診人數為2.1萬人次。2006年,開設病床210張,門診就診人數達13.85萬人次,收治住院患者4989人次。

武威腫瘤醫院1976年成立,開設腫瘤病床8張。1980年開設病床70張。2000年開設病床210張,門診就診人數達5876人次,收治住院患者3434人次。2006年,開設病床400張,門診就診人數達89546人次,收治住院患者6563人次。

二、衛生防疫

涼州區流行病主要有天花、白喉、傷寒、斑疹傷寒、猩紅熱等。據史料記載,民國時期,天花流行4次、白喉5次、傷寒5次、斑診傷寒4次、猩紅熱3次,給涼州人民帶來嚴重的災難。

在流行高峰期,死亡人數每天可達60人左右,民間有“兩天不見病倒了,三天不見送掉了(死亡)”的說法。

1950年至1954年,相繼消滅了天花、白喉、霍亂等急性傳染病。1965年,在全縣60萬人口中普種牛痘。1986年到1989年,計劃免疫達到國家標準要求。2006年,涼州區對全區38個鄉鎮448個村的2000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出生的兒童547名,建卡率97.88%,建證率90.18%,卡介苗接種率99.72%。脊髓灰質炎糖丸接種率94.78%,百白破三聯接種率94.21%,淋苗接種率96.89%,乙肝疫苗全程合格接種率87.95%。2006年1月至12月全區共報告乙類傳染病12種6478例,主要以肝炎,痢疾、淋病、梅毒、麻疹、百日咳、流腦、猩紅熱、肺結核等為主要傳染病。

三、地方病防治

涼州區地方病主要是地方性甲狀腺腫大(俗稱嗉袋子),其次是布魯氏杆菌病。

地方性甲狀腺腫大在本區延傳曆史悠久,患者因肌體缺碘而引起。發病地區主要在雙城、四壩、洪祥、南安、永昌、九墩、下雙、長城、清源、清水等鄉鎮。1972年,有地方性甲狀腺腫大患者6119人。1974年查出患者7877人。1984年,普查患者3416人,武威縣人民政府頒發《關於加強鹽業管理防治地方性甲狀腺腫大病的通告》,促進了地方性甲狀腺腫大病的防治工作,使其得到有效遏製。

涼州古來有“涼州畜牧甲天下”之稱。由於牲畜繁殖快,數量多,故布魯氏杆菌病在農村時有發生,尤以沿山地區為多。1986年,有布病患者68例。1987年治療43例。1988年底,有布病患者43例。“十五期間”計劃免疫五苗接種率達98%以上。2005年五苗接種率達99%以上。

新生兒出生24小時及時接種率為86.4%。2005年到2006年,開展了消滅脊髓灰質炎強化免疫活動,接種33156人份,居民合格碘鹽食用量達96%以上,全區地方病經過多年的有效預防和普查普治,發病率明顯下降。

四、婦幼保健

民間多為舊法接生,難產、嬰兒四六風、產後出血、產褥熱等疾病得不到及時治療,死者數不勝數。民間流傳“養娃娃腳踏鬼門關,生死難保命交天”,正是舊社會婦女生育的真實寫照。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於1953年8月成立武威縣婦幼保健站,開展新法接生宣傳,培訓新法接生員,配備接生包。1958年新法接生率達到95%左右。對佝僂病、齲齒、砂眼及有缺陷的兒童進行治療預防。1979年,全縣育齡婦女患陰道炎、宮頸糜爛病者2.14萬人。1985年嬰兒死亡率2.5%以下;孕產婦死亡率0.143%。到2005年嬰兒死亡率控製到18.88‰,孕產婦死亡率控製到28.5/十萬,住院分娩率達85.15%,新法接生率達99.96%。

五、腫瘤防治

研究1975年8月至11月,國家組織的胃癌死亡回顧調查組先後分兩批在武威縣54個公社、62萬人口中進行調查,摸清武威縣胃癌發病和死亡率居全國首位,大河地區(今武南鎮)是惡性腫瘤高發地區。1976年冬,成立武威縣胃癌防治研究所,附設在武威縣第二人民醫院(大河驛),開設腫瘤病床8張。1980年起,遷入新址城區海藏路,設病床70張。1988年與68個基層醫療衛生單位建立腫瘤防治聯合體。近幾年,胃癌防治專題研究成績顯著,曾在國家級有關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70篇。1998年引進高科技設備伽瑪刀,研究開發新藥品10餘種。1999年到2000年,成功開展介入治療100例腫瘤療效確切。截至2006年底,形成了以腫瘤防治為主的36個學科100多個專業,現已開展腫瘤外科、腫瘤內科、婦瘤科、腎病科、內分泌科、頭頸外科、放射科、化療科等多個專業科室。共收治腫瘤患者23876人次,獲省級科技進步二等獎多項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