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課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標(1)(1 / 2)

本世紀開始,我國的新課程改革以令人矚目的迅猛之勢在全國推進。這次改革的特點是步伐大、速度快、難度高。其目標是實現我國中小學課程從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向關注每一個學生發展的轉變。無數的教育工作者正以高度的曆史責任感和飽滿的熱情投入到這場改革潮流中,這次新課程改革必會對我國基礎教育乃至整個教育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新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我國基礎教育經曆過幾次零星的改革並取得很大的成就,對促進我國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方麵的發展都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我們應該看到目前我國基礎教育的現狀同社會時代發展的要求和肩負的曆史重任之間還存在著巨大的反差。麵對基礎教育課程的不足,其改革勢在必行。

首先,固有的知識本位、學科本位問題仍是課堂教學的中心,其產生的危害的影響還很深,這與時代對人的要求格格不入。工業經濟時代教育教學的中心任務是傳授知識,因此,係統的知識基本上就成為了課程的代名詞。知識之所以如此重要,就是因為人們賦予了知識一些神聖的特征。知識不僅是絕對的,而且也是客觀的,知識被誤認為外在於人的、類似於地下的礦物那樣的客觀存在物。因此,對於人類來說,人們唯一能夠做的事情就是“發現”。對於學校裏的學生來說,他們的任務就是接受、存儲前人已經“發現”了的知識。在這種知識觀的指導下,學校教育自然會強調以書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讓學生死記硬背的現象。課程即教學的科目是人們普遍認同的觀點。這種課程觀最大的弊端在於教師向學生展示的知識世界具有確定性和簡約性,而真實的生活世界卻具有不確定性和複雜性。在實踐中,這種課程觀把與知識、技能的傳授無直接關係的各類活動基本上都視為負擔而予以排斥。顯而易見,這種知識本位的課程已經不再符合時代需要。

知識屬於人的認識範疇,是人在社會實踐中形成並得到檢驗的。因此,“知識”是活的認識而不是死的概念。換句話說,無論是新知識的獲得還是現成知識的掌握,都離不開人的積極參與,離不開認識主體的活動。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實質上是一種探究、選擇和創造的過程,也是學生科學精神、創新精神,乃至正確世界觀逐步形成的過程。為此,必須有效建立學校與社會、課程與生活之間的有效溝通。隻有這樣,學生才會感到學習是生活的需要而不是負擔。

其次,傳統的應試教育影響深遠,素質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實。鴉片戰爭以後到新中國成立前,中國被西方列強欺負淩辱,中國人民始終縈懷強國夢。伴隨著國家的發展戰略,教育更多是強化其選拔功能,因此我國學校的課程體係表現出這些特征:對於書本知識的熱衷追求使學生的學習負擔和厭學情緒不斷加重,學生為考試而學、教師為考試而教。人們形象地把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係存在的種種弊端稱之為應試教育。

國家課程改革組曾對現行課程做了一係列的調查。調查顯示,現行課程方案主要存在這些問題:教育觀念滯後,人才培養目標與時代發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適應;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課程內容存在著繁、難、偏、舊的狀況;課程結構單一,學科體係相對封閉,難以反映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新內容,脫離學生經驗和社會實際;學生死記硬背、題海訓練的狀況普遍存在;課程評價過於強調學業成績和甄別、選拔的功能;課程管理過於統一,導致課程難以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和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求。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世界範圍內一直都非常受到重視。近年來,世界上很多國家特別是一些發達國家,無論是在反思本國教育的弊端還是對教育發展提出新的目標和要求方麵,常常都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入手,通過改革基礎教育課程,調整人才培養目標,改變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這些國家都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作為增強國力、積蓄未來國際競爭實力的戰略措施加以推行。鄧小平曾經指出:“現在小學一年級的娃娃,經過十幾年的學校教育,將成為開創二十一世紀大業的生力軍。中央提出要以極大的努力抓教育,並且從中小學抓起,這是具有戰略眼光的一著,如果現在不向全黨提出這樣的任務,就會誤大事,就要負曆史的責任。”基礎教育是關係國家、民族前途和命運的基礎工程,因此振興教育是每個公民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