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及理念
一、課程改革的任務
此次課程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係、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係。
我國課改之前的課程體係完成於工業經濟時代。在工業經濟時代,國家實力的增強和經濟的繁榮主要是與工業產品的生產和流通直接相關的。因此,學校教育的使命就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合格的生產勞動者,工業生產的需要決定了學校課程的內容。工業經濟對於效率的要求又決定了學校教育必須以簡約、規範的方式來傳授知識,因此,構建對知識的分科課程就成為了課程結構的基礎。另外,各門學科對於各自領域知識體係的完整性、係統性、邏輯性、權威性的追求,不僅造成了學科之間的互不關聯,而且使教科書獲得了至高無上的尊嚴。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以教科書為載體的知識處於核心地位,即知識成為學校課程體係的目的。這些都反映了這樣一種教育發展觀: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集中體現為經濟的發展,因此,與生產有直接或間接關係的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就是學校課程體係追求的最高目標,同時,這也構成了人的發展的全部內涵。顯然,這對於今天以知識經濟和信息技術為發展動力的社會要求並不適應。因此,新課程的改革勢在必行。
二、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
為了實現新課程的培養目標,同時針對現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教材中存在的弊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了本次課程改革的六項具體目標。這些目標構成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體框架,體現了課程改革是一項複雜而細致的係統工程。
(一)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
目前,世界各國的課程改革都將課程功能的轉變作為首要目標,以使新一代的國民具有適應21世紀社會發展所必備的素質。在對我國基礎教育現狀進行深刻反思,對國際課程改革趨勢進行深入比較,對未來人才需求進行認真分析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首先確立了課程改革的核心目標即課程功能的轉變: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也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即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打破傳統的基於精英主義思想和升學取向的過於狹窄的課程定位,而關注學生“全人”的發展。這一根本性的轉變,對於實現新課程的培養目標,在基礎教育領域全麵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具有社會責任感、健全人格、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養和環境意識等具有重要意義。
(二)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現行課程結構進行了重大調整,減少了課程門類,對各門具體課程之間的比重進行了調整,在保留傳統學科課程的同時,加強了旨在養成學生科學素養和實用技能方麵的課程,使科學、綜合實踐等課程的比重呈上升趨勢。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等,旨在加強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學校教育與社會發展的聯係,改變封閉辦學、脫離社會的不良傾向,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並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新課程重視不同課程領域(綜合實踐活動、體育、藝術等)對學生發展的獨特價值,淡化學科界限,強調學科間的聯係與綜合。課程結構的這種轉變,與課程功能的轉變遙相呼應,折射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新時期的培養目標,保證學生全麵、均衡、富有個性地發展。
(三)強化課程內容與生活和時代的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