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課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標(2)(1 / 2)

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密切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係,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課程內容力爭具有時代精神,反映現代科技發展的新成果。此外,不能單純以學科為中心組織教學內容,不再刻意追求學科體係的嚴密性、完整性、邏輯性,注重與學生的經驗結合在一起,使新知識、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學生現實生活的基礎上。課程內容切實反映學生生活經驗,努力體現時代特點,這將會有效地改變學生學習生活和現實世界相脫節的狀況,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四)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於突出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傳統教學中長期的灌輸式學習使學生變得內向、被動、缺少自信、恭順……人的創造性也被抹殺了。學習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為前提的,因而此次課程改革成功與否的重要標誌也包括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善,從某種意義上講,教師和學生教學行為的變化也是素質教育能否深入推進的關鍵因素。

為了保證學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學習落到實處,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根本性的轉變,此次課程改革首先通過課程結構的調整,使兒童的活動時間和空間在課程中獲得有效的保障,並在新課程標準中倡導通過改變學習內容的呈現方式,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同時倡導將學習過程轉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並且能夠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接受、探索、模仿、體驗等豐富多樣的適合個人特點的學習方式。學習方式的這種轉變,還意味著必須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關注學生是用何種手段和方法、通過何種途徑獲得知識的。由於獲得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不同,由此帶給學生真正意義上的收獲也會有所差異,對學生終身發展的影響也就有可能不一樣。

(五)建立新型評價體係

新課改要求改變傳統課程評價注重過分強調甄別和選拔的功能,要建立一種發展性的評價體係,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一是要建立促進學生全麵發展的評價體係,使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在語言和數理邏輯方麵的發展,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麵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在已有水平上的發展,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二是要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係,以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製度,使教師從多渠道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三是要將評價看做是一個係統,從形成多元的評價目標、製定多樣的評價工具到廣泛的收集各種資料,形成建設性的改進意見和建議,每一個環節都是通過評價促進發展的不可或缺的部分。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重視學生發展和教師成長記錄,是評價製度改革的主要方向。

(六)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製度

新課程將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建立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製,實現了集權與放權的結合符合我國國情,對妥善處理課程的統一性與多樣性的關係非常有幫助。三級課程管理製度的確立,有助於教材的多樣化,有利於滿足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和學生發展的需要。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此次課程改革還重新劃分了國家、地方、學校在基礎教育課程管理中的職責分工,調整了國家課程在整個課程計劃中所占的比重,在課程內容和課時安排上增加了一定的彈性,讓地方和學校擁有相應的選擇餘地。三級課程管理政策的運行,為課程適應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特殊性以及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體現學校辦學的獨特性,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並且對於加速我國課程建設的進程將產生深遠影響。

三、新課程下的基本教育觀

《關於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決定》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必須端正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教育工作者隻有積極的貫徹落實,課程改革才會取得預期的效果,素質教育才不會流於形式。與以前的課程改革不同,這次課程改革在怎樣看待學生、學習、知識、發展、課程等方麵,都有著重大的轉變。